也许今天的思考触碰到了海德格尔思想之所以这么晦涩难懂的原因。
这一思考是由海德格尔的一个表达所引起的——非本真的向死而在。
单纯看似乎很简单,一个形容词修饰一个名词,然而这个形容词是什么作用呢?是起到限定的作用还是起到描绘的作用、还是起到否定的作用呢?
什么?对限定的作用和描绘的作用不太理解?
那看几个例子:
我有一个红色的苹果,我还有一个绿色的苹果。红色和绿色都是对苹果的限定。一个名为颜色的区分标准套在苹果上,就因此限定出各种颜色的苹果,一个名为大小的区分标准套在苹果上,就会限定出各种大小的苹果。同理,一种人格理论套在人身上,就会区分出各种性格的人。
他是敌人派来的特务,是一个假的共产党员。在这个例子中,“假的”来修饰“共产党员”,意味着这个人不是共产党员,这个人被排除在共产党员这个类之外,而不是像红色的苹果一样在苹果这个类中划分出一块区域。
假的共产党员不是共产党员。
那么非本真的向死而在是不是向死而在?
“非本真的”到底是对向死而在进行限定,在向死而在中划分出一个区域呢,还是说排除在向死而在这个范围之外。
前者意味着可能有非本真的向死而在,也存在本真的向死而在。
后者意味着向死而在就是本真的向死而在,没有所谓的非本真向死而在。
这个问题我们从刚才“假的共产党员”开始思考。
这个人是假的共产党员,这个表述有意义蕴含着一个预设,共产党员之外有别的东西,并且这个别的东西和共产党员属于同一个更大的类,被同一个标准所区分开来。如除了共产党员还有国民党员。否则这个假的共产党员无法理解。
再来看非本真的向死而在。
假的向死而在是什么,可能是什么,是一种存在方式吗?意味着存在方式可以分为向死而在和非向死而在?这种理解与原文相冲突
“日常沉沦着在死之前闪避是一种非本真的向死存在。”“向死存在基于操心。此在作为被抛在是的存在向来已经委托给了它的死。作为向其死亡的存在者,此在实际上死着。”如果非本真的向死存在理解为非向死存在,那么沉沦的此在在死之前逃避就不是向死而在,这个推论与此在作为向死而在的存在者相矛盾。因此,非本真的向死而在其实是一种向死而在的形式。
向死而在,此在向着自己的死展开生存,基于此在对自己死亡的理解和筹划,此在对待死亡的态度。非本真的向死存在根源于非本真的死亡理解。
非本真作为否定的形容词,否定的不是名词,而是对本真的否定,只有在对作为类的背景的肯定的基础上,才能对类之中的某一范围否定。比如这不是一个红色的苹果,是粉色的,意味着仅仅对颜色否定,预设着对苹果的肯定。比如这不是一个红色的苹果,而是梨子,意味着仅仅对水果种类的否定,预设着对苹果的肯定。
那么既然否定的是本真,那么本真是什么呢?为什么不是本真的情况下还能是向死存在呢?本真的标准是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