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网上的各种资源也是井喷式的涌现出来。我们订阅了各种微信公众号,加入了各种微信群,每天都在接收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有时候会容易迷失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我们的知识也变成了很多碎片化的知识。
碎片化知识的优点
我们现在有很多碎片化的时间。吃饭,走路,排队。所以现在出现了很多以传播碎片化知识为目的的平台和软件。比如文字方面有:知乎,简书,微信公众号。视频方面有:bilibili,Youtube,抖音,tiktok。声音方面有:喜马拉雅,得到。等等。这样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方便,就是随时随地地学习。我们可以把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好。
碎片化知识的缺点
碎片化知识的缺点就是因为一个知识别人需要用五分钟的时间传递给你,这样就导致了别人传递给你的知识几乎不可避免地带有他自己的偏好。疫情的时候我们海外华人经常有这样的感觉,就是看华人媒体写的文章就会情不自禁地感觉国外的政府为了经济不惜一切代价。但看了国外媒体又会感觉,中国这样让经济停摆的做法是不是代价太大了。于是两边不是人,每天会比较痛苦。但根本原因其实是这些信息都是别人写的,你只是看了别人写的东西,没有把它们整合成自己的东西。别人写的东西因为是不同的人写的。所以在你这里会有不consistent的感觉。所以就会有痛苦的感觉。
另外一个缺点就是,我们有时候在微信上,知乎上,看到很好的东西,就会情不自禁地点击分享,收藏,等等。好像自己收藏得越多,自己就越有知识的感觉。其实不然。因为我们后面会逐渐发现,自己的网页收藏夹井喷式的增多,微信朋友圈上面的东西也是不断增多,更别提微信收藏,微信群里面的东西了。这些东西的一大后果就是,自己以后想要调用一个自己记得大概内容但是想找出原文的时候,根本就找不出来了。
甚至我们有时候有种记忆力衰退的感觉。就是看见朋友圈或者微信公众号的一篇好文章之后,瞬间觉得涨知识了。但是等关掉这个文章之后,第二天别人跟你聊起这个话题你只记得这个文章讲得很好,但是自己却不记得任何具体这个文章说了些啥。
如何发扬碎片化知识的优点,避开碎片化知识的缺点
所以现在有些人用的方法,就是完全不学这些碎片化的知识,只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因为书本是获得成体系的知识的唯一方法。一本好书,作者可能花了他毕生的心血进去,给你搭建了这个知识体系。等这个知识学透之后,再去学下一本书。
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但是碎片化的时间,也是有利用价值的。有没有办法既能吸收碎片知识,又避开碎片化知识给我们造成的负面影响呢?我认为是有的。具体操作办法如下:
- 断舍离。我们可能加入了过多的微信群,下载了过多的APP,收藏了过多的网页,公众号文章。要意识到这些东西,如果乱七八糟地堆在大脑里面,可能是我们学习新知识的障碍。如果把思想比作一个房间[附录A]的话。当然我们希望自己房间里面的东西越多越好,越丰富越好。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碎片化的知识,如果不能进入你自己的知识体系,其实就相当于垃圾。我们学习音乐,就像家里放了一架钢琴。我们学习物理,就像家里放了几本物理书。我们学习艺术,就像家里拜访了几件精美的艺术品。这些东西本来是很美好的东西,如果我们如饥似渴地只知道一股脑地搬回家而不知道把东西放到家里合适的地方。就会有大脑一团浆糊的感觉。等你家里被碎片知识塞满的时候。你再想搬回一个巨大的,精美的家具或者艺术品,已经力不从心了。所以具体操作方法就是,如果你觉得一个微信群不能给你带来知识或者情感上的提升,那就坚决退掉。你不要幻想着说有朝一日你会回头去看这个微信群里面的所有历史记录。这个事情不可能发生。微信群里面能找到的知识。你在网络上,通过系统学习,同样能找到。但如果你感觉这个微信群对你非常非常有用,那你就可以留着。同理也适用于微信公众号。一定要定期清理掉一些不是特别有用的。这样做的理论基础就是:你一定要明白你从这些渠道获得的知识,同样你可以从别的渠道获得。只有你觉得这个渠道,你获得知识更快,你才从这个渠道获得。如果你有别的更快的渠道获得更好的知识,那一定要把较差的渠道毫不留情地淘汰掉。还是看这个思想是房间的比喻吧。这一步骤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你把东西放好之前,千万别在淘宝上瞎剁手把知识一股脑搬回家,否则你在家里都没有走路的地方了。清理自己的家更是难上加难。
- 整理已有的知识。在碎片化知识的摄入达到了一个可控范围之后,就可以开始整理了。现在有很多这方面的辅助工具和软件。我之前尝试过一些,比如EverNote,思维导图等等。但是现在只剩下Notion了。所以下一节我会专门讲Notion这个软件。
- 输出。记住输入的目的一定是为了更好的输出。大家可能有一个误区。觉得自己学音乐,学绘画,是陶冶情操。这个陶冶情操当然是一件好事儿。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平衡这个业余爱好和自己主业的关系。其实要明白的是,在主业高度有序的情况下,这个业余爱好确实会起到所谓陶冶情操的效果,会对自己的主业产生巨大的帮助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羡慕有些大佬,为什么他好像这也会,那也会。我们想学他,成为这样的通才,可是往往又发现力不从心,我们立下了n个flag,我要学画画,学设计,学乐器,最终又搞得占用了自己主业的时间。永远达不到那些大佬的通才的境地。另外就是关于自己的主业,主业里面也分主业和副业。比如我学的理论物理。一个常见的误区也是,大家会自觉不自觉的比较谁掌握的知识高大上。比如有的人对拓扑感兴趣,学了很多关于上同调群的内容。讨论的时候他可能会自觉不自觉的提到这个东西。听的人一种会感觉听不懂,就会自卑,焦虑。另一种会觉得这个讲的人装B,一种不以为然的感觉。然后就会导致很多人学习很痛苦。那么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办法。第一是从讲的人这方面来说,讲的人应该按照听的人的知识体系,尽量把自己的知识翻译成听的人的语言去说。这个东西一开始对讲的人来说确实是非常痛苦的,因为他并没有使用自己的内禀语言。但是这样做是非常有好处的。因为如果他能更好的翻译成听的人的语言,那么以后有更多的人就会来关注他这个工作。而不是只有他这个领域的少少的人会关注他这个工作。听的人呢,千万不要有听不懂的自卑焦虑感,也不要轻视这个讲的人。如果你觉得他这个东西可能以后有用,就耐心把他这个领域涉及到的知识从头学起,如果觉得可能一辈子都用不着,那就别听这个报告了,也别对演讲者有恨恨的感觉。
Notion:搭建个人知识体系的好帮手
相信做学术的人都离不开Dropbox。我想说的是:Notion可以当作你另外一个Dropbox,甚至高级得多。它有点像一个云电脑。你把东西传上去之后,如果你在外面讨论,只要你能联网,相当于你只带一个手机,就可以有自己电脑上的所有资料了。
而且现在如果是从事跟教育有关的行业,这个Notion上传的资料没有大小限制的Pro,是完全免费的。这样的话,你可以从现在开始把自己电脑上的东西,缓缓地,移动到Notion上面。可以每天做一小点。
- Notion可以制作个人主页。操作非常简单。
- Notion可以代替Google Calendar和待办事项。让生活更有条理。
- Notion可以当Dropbox用。但是Dropbox一个不方便之处是。那里面是文件夹一层套一层的。这样的话这个文件是干什么的,我们只能用一层一层的文件夹名字来储存相关信息。这样的话就导致我们的文件名字,文件夹名字奇形怪状的,什么都有。比如scale1triplefieldshierarchy.pdf。还有Draft.JCAP.Revision.05232020.V1。这个东西可能你刚开始建立这个文档的时候清楚地知道这个名字意味着什么。但是久而久之就忘记了。等几年之后你突然要复习这个project并希望从中提取出之前自己做过的计算的时候。发现你根本就看不懂这些文件和文件夹的名字了。那么Notion展现给你的是这样一个页面。你的文件打开一个页面进行存储。在文件的底下,你可以清楚的用一小段说明,来描述这个文件是干什么的。最后,你把这个页面插入到它应该属于的一个上级页面。他这个页面可以无穷多的嵌套的。我所知道的所有笔记,都比较难实现这样的功能。如果要在笔记本上面插入文档,链接,图片,视频,更是没有一个是全能的。
总之:Notion=个人主页+Calendar+待办事项+个人资料库=Everything about you
时间分配
这个时时整理思想,资料的方法。看起来很美好。实际上还是需要花时间的。那么怎么样合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配花在这方面的时间呢?
• 有些人本来就是高度有序的。他基本上没有什么没用的微信群,没什么没用的微信公众号或者各种东西。他自己的知识体系是高度有序的。这说明他本身就时常整理自己的知识。这就是很好的一种习惯,只要保持就行了。
• 有些人只是小小的杂乱无章。那么每天也只要花小小的时间整理各种资料就行了。
• 有的人是完全的杂乱无章。但是如果要一切都从头整理的话,可能要花上一整天!这样就影响了工作。这样的话我的建议是先停止输入。或者说把输入的信息量降到一个最低的值。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我们潜意识里面总是觉得。学的东西是越多越好。但事实上我们忽略了一个大前提,学的知识是在高度有序的情况下,才是越多越好的。[附录B]首先把这些输入信息的时间用来对自己已有的东西的一个整理。等整理得差不多了。再慢慢在可以消化的基础上吸收新的知识。可能每天固定花一小时左右的时间。把已有的知识,网上有用的链接归档。那么归档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别人问你问题或者要你推荐相关学习资料的时候,你如果以前做过这样的事情,立刻就能在电脑相关的地方找到这个资料,而不是说脑子里突然空白了,只记得以前做过这个事情,要找这个文件在哪里的时候翻遍了100个文件夹,还有搜索,十八般武艺都使遍了,自己要找的仍然不见了,只能重新做一份这样的文档或者计算。
附录A
把思想比作房间这个比喻,其实古已有之。比如: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刘禹锡当时能够把当时的在他周围的仁人志士邀请到他自己的房间里面,交流各自璀璨的思想。时至今日,互联网的发展,让我们不仅仅局限于和地域上和自己相近的人交流。我们可以和全世界的人交流思想。只要你愿意,打开视频,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就会永远给你讲课。我们房间里的也不仅仅局限于当代还活着的伟人,也有那些已经逝去的伟人。在这个四维时空里面闪现过的璀璨思想,都可以被你收纳到自己的房间里面。
又如慧能和神秀的对话: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
古往今来,人们总是爱探讨这一对顿悟和渐悟的理解。套用思想就是房间的比喻,我们其实可以认为。神秀的思想,就是每天去整理自己的房间。是大多数人走的道路并且最终一定能通向成功。慧能更像是哈利波特,魔杖一指,念念咒语,各种杂七杂八的东西全都在一瞬间进入了自己该在的位置。我们觉得哈利波特是在我们现实世界并不存在的魔法。因为在现实世界中,物体不可能因为我们念念咒语,就自动飞到该在的位置。但在思想的房间里,这种顿悟的现象是完全有可能的。可能一个人本来被碎片化的事情冲昏了头脑,变得焦虑不安。但后来他开始把一切都清空。头脑里先只剩一个单一的人生的目标。后面就会出现各种从这个单一的人生目标往下推导出来的他该在哪个时间段做什么事情。他只要照着做就可以了。不会产生任何焦虑。他有的,只是冷静。
附录B
这里我讲讲自己对中小学教育的一个看法吧。我们从小是填鸭式的各种教育。我们老师会要求我们背诵各种英语文章,名人名言,唐诗宋词。一个普遍的想法就是:你背得越多,可能当时你无法理解,可是以后这种东西会自然而然浮现出来,对一个人产生重大的影响。可是我们看到太多的例子,孩子们被填鸭式的教育弄得痛苦不堪,不想学习,最后这些被动地背下来的东西,并没有对他们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方法呢?这种方法是少强迫孩子们背这些他们并不理解的名人名言,唐诗宋词,而是鼓励他们自己记录生活。老师看了他们的日记之后,觉得哪些名人名言对他们当下的生活有帮助,就帮忙他们润色这个文章。比如一个孩子日记里面写自己痛苦不堪的时候,再去教他范仲淹这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名人名言并且引导他们把这个记下来记到自己的日记当中去。也可以告诉他们可以学习一些名人名言,推荐一些好书让他们看。但是千万不能单纯的以数数来衡量。看了100本书的就是好学生。只看了1本书的就是差学生。真的不能这样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