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见面,总是先问,“您吃了吗?”
我们上海人见面寒暄,“陈家姆妈,弄切了伐?”(陈家妈妈,您吃了没?)
可见“吃”对中国老百姓来说是极重要的一件事。林语堂都说:“如果还有什么事情要我们认真对待,那么这样的事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学识,而是吃。”
因为我们经历了漫长的农耕时代,那时的我们是“靠天吃饭”的。生存不易,天灾人祸间,“吃饱吃好”自然就成了人生至乐,“吃”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民生”。
就说以前那些农民起义,为什么要造反?无非是吃不饱,穿不暖。但凡皇帝能够给老百姓一口饭吃,谁会吃饱饭没事做去造反?你们看,这里又是一个“吃”。
现在物质条件丰富,交通运输四通八达,想吃岭南的荔枝也无需一骑红尘,只要淘宝下单,便能畅食妃子笑。
但是,我认为仅仅是这样的吃,是不够的。
巴金说过,“人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那么除了牛蝎子火锅、盐焗鸡、各色饺子和馄饨,还有烤红薯、大骨头和葱花油饼,还有什么可以吃呢?人不光有生理的需要,同样也有精神的需要。满足了表相上的嘴,也要满足心灵的那张嘴。
心灵上的“吃”给人带来的愉悦感,不仅不逊饱食后的满足,而且更自在、更快乐。那才是一个人的饕鬄盛宴,那才是一个人的狂欢。
我记得以前看日本漫画家高木直子的作品,她说每次单独在外吃饭,总觉得店员的眼光很奇怪,害羞的她总是匆匆吃完就走了,并未享受到美食的快乐。可见,一人食未必佳,那独自一人看书呢?
找个安静的角落,甚至不需要安静,在任何你想看书的时候,在旅途中,在地铁上,在厕所里,只有你想,你就可以。在何时何地,阅读都是你心灵的避难所。
你可以穿过时光的长流去任意一个你喜欢的朝代,你也可以跨过任何一个维度去你想去的地方。不仅如此,你还能任意切换。上一秒你还扛着铁锹在村庄里闲逛,晒着太阳陪老狗聊天。下一秒你就来到项羽账外,眼看着二百五的他就要错失杀敌的良机,撩开帘子,风一般地冲进去大吼一声,“此时不杀,更待何时!”
一人食,坐在堂中,来来往往的人,难免不看你一眼。你的菜坦诚地告诉他们,你的喜好。身着优雅的套装,化着得体的妆容,一副职场精英范你,大抵是不好意思点一碗大肠面的。无他,菜品与气质不符。
但若你正全神贯注地品读无脑穿越文呢,没有人会把脑袋伸过来,往你的书上瞅一眼。你只管享受这狗血的剧情给你带来的莫名欢乐,而无需顾忌其他。因为读书,真的是一件很私人的事。
在中国,只要你坐在那里,自然有人管天管地的暗搓搓对你评头论足。唯有你拿起一本书,无论什么书。那老祖宗赋予我们,千百年来在血液中始终流淌的,对读书人深深的敬畏,让他们对你的目光中多了几分尊敬。
毕竟,现在这个年代,除却应试,再拿起书本来的人,不多了。雪师说,静心读书是一种能力。所以,当我问您,吃了吗的时候?也许,我是在问,您看书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