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渴望爱的,
而这种渴望很多时候伴随有强加的意愿。
而一旦爱变成了强加,
那我们彼此之间最远的距离便成了咫尺天涯。
爱我就应该按照我的想法去做?
我们都希望在爱别人的同时也能够被他人所爱,并用更好的方式去对待我们所爱之人。一个人对我们越重要,我们就越会用自己懂得的最好的方式去对待他。不管我们这个所谓“好的方式”是否存在问题。
当我们在用我们认为“好的方式”去表达的时候,往往在心中是有着这样一个逻辑的:我对你这么好,你应当给予我回报。渴望回报并不是什么问题,这其实可以看作是对方对我们付出的一种反馈。而问题往往是我们在渴望回报的同时,希望的是对方用某种我们所渴望的方式给予我们回报。否则,我们就会产生一系列负面情绪,
就好比我们经常会在微博上看到一些吃瓜新闻“男方或是女方都为对方做了哪些事情,但是对方却怎样怎样我”或是在生活中父母教训孩子的口头禅“我为你付出了这么这么多,我整天为这个家拼死拼活,你怎么学成这个样!”
其实这些都是付出的一方期待被付出的一方以特定的形式来回报自己,而当出现无法得到的情况的时候,便会产生类似于失望等一系列的情绪。而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不管我们多爱一个人,或是一个人多爱我们,都不会一直如你所愿,自动的以你所渴望的方式回报你的付出,甚至可以说没有人愿意以他人所渴望的方式去回报他人的付出。
因为,我们一旦这么做了,我们会感到我们的自我收到了侵害,我们的独立人格就不存在了,仅仅沦为了满足付出者渴望的一个工具。而当这种关系体现在家庭中,便成为了孩子被迫依赖父母的行为。
源自孩子的“依赖”的游戏
当孩子长大成人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些父母抱怨“你都这么大了,怎么什么事都依赖我们”。
那什么是依赖呢?依赖的含义其实就是在表达:你很强大,而我很无能,我必须听你的。
究竟是什么时候我们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呢?
其实这恰恰源自于我们生命中的第一份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在这份关系中,我们会初步形成“好”与“坏”的概念,即我之前提到过的“父母亲近我就是好的,父母疏远我就是坏的”。而在当下的教育中父母普遍都会将听话视为孩子的优点,即我对你好,你就得必须听我的,不然你就是坏孩子。那么相应的,孩子就会执着于依赖父母,并会在内心产生这样的心理:我是好孩子,我这么无助,你必须帮我解决一切问题,否则你就是坏父母。
一旦这样的心理扎根于孩子的内心,那么他就会再潜意识中认为依赖是好的,是促进关系亲密的行为,而独立是坏的,是会导致关系疏远的行为。从而在学校中,在社会中,甚至是爱情中都更倾向于依赖他人,因为他的内心是渴望建立亲密关系的,而依赖这种行为是他表达亲密关系最熟悉的方式。
那我们需要做的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在每一段关系中,试着去及时修正内心的指向标,尝试去接受那些渴望独立的“坏我”,渐渐从依赖的习惯中走出来。
作者:徐鸣皓 这是我的第二十七篇日更原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