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通读《资治通鉴》--晋阳之战

通读《资治通鉴》--晋阳之战

作者: 航哥很帅 | 来源:发表于2020-05-14 18:33 被阅读0次

自己最近对历史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而且度历史的一些相关文章也是产生了一些想法和感悟,最近在得到APP上一直跟着学《资治通鉴》,下面就是自己在跟着熊逸老师学习完《资治通鉴》的晋阳之战后,自己的一些洞见。

1.名正言顺的重要性

最近看了不少历史方面的书籍和课程,一个非常大的感受就是法理上的正统性,对于一个志在一统天下的人来说,真的太重要了。而且对于普天之下的老百姓来说也是:皇帝只有名正了,我才觉得你是正统皇帝。而司马光在写《资治通鉴》的时候,特意把历史的开端定在了周天子正式把魏、韩、赵三家封为诸侯,也正是这个原因。在周天子正式分封之前,魏、韩、赵打的再热闹,实力再强大,理由再充分,你们没有正统性,那你们也是乱臣贼子。

而最近的一篇课程《项羽评传》中,项羽这个人物在政治上表现出来的手段和方法,也处处都在说明:在那个战国的局面下,在那个大家都想分封诸侯的情况下,获得一个正统性,比什么都重要。

2.得寸进尺是一种策略

我们读历史,往往都是在带着有色眼镜在读历史,比如晋阳之战中的智瑶。很多人如果自己读《资治通鉴》,估计会有很大可能把智瑶读成坏人,或者是一个不仁或者是有勇无谋之人。但如果我们能够换一个角度来看看智瑶,也许你会有不同的结论。

战国时代的诸侯,哪一个是“仁”的呢?或者这么说历史上哪一个诸侯是“仁”的呢?如果真的“仁”他们有能够活多长时间呢?对于智瑶来说,生存是第一要务,而要生存则不能“仁”。智瑶继承了家族的强大,想继续扩展,最简单和成本低的手段肯定就是张嘴要呀?给我就收下,不给我就自己决定打你还是不打你,反正决定权在我这里,这个得寸进尺的策略有什么不好吗?

而且,得寸进尺之所以会是一种策略,就是因为更多时候,先得到寸,我们就更容易得到那一尺。其实,现在的社会,得寸进尺我们不应该简简单单就看做是一个贬义词,得寸进尺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做事的方法和策略。如果我们得寸进尺的是坏事,那你可以说我是坏人,小人。那如果我得寸进尺的是好事呢?是帮助其他人呢?那你是不是就应该说我是好人了呢?

所以说,得寸进尺不应该是贬义词,更应该是一个中性词。到底好不好,关键还是要看人怎么用。

3.人们对损失的厌恶,比对收益的期待要强烈

智瑶在晋阳之战中的犯的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相信了韩、魏两家是真心想灭掉赵国的,所以最后反过来却被他们三家给灭掉了。智瑶之所以会犯这个错误,就是因为智瑶竟然不知道人们对损失的厌恶,比对收益的期待要强烈。

如果我们知道,当某个事件A发生的时候,你肯定会得到一个B1,但你也有很大可能会有一个定的损失B2,而且关键的是B2的损失很大,而B1的收益也足够有吸引力,你会选择让A这个事件发生吗?韩、魏面对的就是这个局面,让不让A发生。而最后韩和魏选择了不让A发生。我觉得如果我们都穿越会历史的那个时刻,让你去做韩或魏家,你也会选择不让A发生,因为什么呢?因为人之常情呀!因为智瑶之前种种的行为和言谈举止已经表明:我的目标就是吞并,你们都是我的小弟,你们要听我的。

所以,对于最后智瑶在晋阳之战中的失败,如果非要找一些原因的话,我觉得大致是这么两个吧:

一是运气不好,确实运气不好,大水困了赵国三年,竟然还有战斗力,说句玩笑话,大水困了城墙三年,城墙竟然都不倒。

二是不懂得揣摩人心,联合作战中对盟友心思的揣摩,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本领;

晋阳之战就是这么过结局,虽然韩、魏、赵如愿以偿,但在那个战国时代,所有都是轮回而已。我是徐建航,这是我写的第142篇文章,欢迎你加入007社群,七天写一篇,一起写七年,七年之后一起去南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通读《资治通鉴》--晋阳之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adx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