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用最小的成本改变生活质量(上)

如何用最小的成本改变生活质量(上)

作者: 小煮奇谈 | 来源:发表于2017-06-10 01:13 被阅读54次

    文|蓝小煮

    看到这里,你如果有已经有答案了,可以关闭文章,开启你的生活大爆炸吧,如果还没有,不妨听我说完。

    「极简」这个词第一次听见是大概在几年前,在互联网公司就职时,针对产品设计提出的一个概念。

    基本的思想是,从产品功能、交互设计、用户体验多个方面对产品进行去繁从简,达到一种功能专一、界面简洁、使用便利的效果。这个概念基本上也是在iphone普及后,随着乔帮主几乎偏执的产品设计理念而风靡整个互联网/IT届,除了产品本身,从产品线管理、APP图标、甚至PPT风格等多个方面都涌现初一股股“清流”企业。

    还有一种“极简”来自建筑和室内设计领域。说到建筑,也许是涉及到较多的相关因素(物理、成本、实用性等),个人感觉在建筑方面“极简”一直处于先锋实验阶段,多数都是以“作品”形式呈现,屌丝们只能仰望,设计师标签感比较重。

    然而室内设计则比较好切入大众审美和功能,以北欧和日系为代表,近十年进入国内市场的宜家(IKEA)和无印良品(MUJI)让大家在除了“简欧”和“美式田园”等烂大街的中国特色欧美风格外,多了一种可能。这也是我唯一有购物欲的两家店。

    上面说到的“极简”都是来自设计,一个是互联网产品设计,一个是家居产品设计。

    说到这里,是不是感觉一股文艺小清新逼格来袭,本文是探讨设计中的设计吗?然并不,作为一个「伪」文艺青年,我们要谈的是另一个话题,关于「极简主义」。

    我看很多人认为“极简主义”和“极简设计”是两个概念,那为什么极简文化多源自北欧和日本?个人认为跟生活方式是有关联的,北欧和日本地理位置都处于火山地震带,人们的生活一直处于和自然的抗争和妥协中,北欧地区纬度高,大部分时间日照时间短,人们更珍惜有阳光的生活,由于森林资源丰富,所以大部分用品都是以原木,白色,绿色搭配为主,可以有效利用光线显得非常干净和清爽。日本地少人多,多自然灾害,房屋面积小,人们对资源和效率的要求更高。所以生活中,实用主义设计非常合适这两个地区的生活方式,简约,绝不浪费,北欧重精简,日本重收纳。

    咦,怎么感觉又绕到设计来了?别着急!

    可见,个人认为“极简设计”之初并非也只是一种设计艺术,主要思想还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达到产品最大化的利用,同时兼顾了简约线条的美感。这也为“极简主义”生活提供了环境参考。

    想谈“极简主义”,源自前不久看到的一本同名书,书的作者是美国两位30多岁的年轻人,在资源并不稀缺的情况下,辞去高薪高职,将自己生活方式简化到极致的一些感悟和方法。书本身的阅读性其实一般,反反复复都在说同一个事情,中心思想就是若非必要,减少物品,减少消费,减少娱乐,追求一种反物质,重精神的生活方式,将资源用最大化利用到自己专注的方面,这和之前我看过的山下英子「断舍离」这本书思想差不多。“断舍离”强调的是先从扔扔扔下手,从眼不见为净锻炼自己的极简生活方式,而这本书重点是告诉你先剁手,才能杜绝买买买,从自废武功走向人生巅峰。几乎都是一种修行的方式让自己得到心理的纯净和生活的轻松。

    多少算“极简”?多深算“主义”?每个人的判断标准和定义都不一样,很多人看到这些,从本能的反应可能会排斥,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大家都有一颗错脆弱的灵魂,不是吗?别着急,我们来梳理下。

    前面透过产品设计浅谈了什么是“极简”,下面我们来谈下“主义”。维基百科上关于“主义”的解释为「英文为“-ism”后缀,代表理念或有完整体系的思想和信念,也可视为实现不同目标的不同方法。若于政治理论中,冠以“主义”此一后缀,往往具有“思想、运动、体制”三种互为相关之内容。」

    “主义”一词源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从日本传入中国的“和式汉字”(比如“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都是日本人发明的),从这个词本身也能看出有“极致”、“专一”等意思,这和日本文化寻的“道”和“禅”也有异曲同工之意。

    要了解“极简主义”,那先了解下它的前任——“消费主义”。

    其实目前全球的经济的格局,基本都是在二战后建立的经济秩序,简单来说只有世界和平了,经济才会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了,人的物质欲望就会生长和被创造。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迎来了集体爆发的年代,财富和利润是衡量个人和企业的成功的标志,财富的不断累计推动的人们不断的消费,生产,再生产,消费,从而极大刺激了资本的流动,也就是所谓的GDP增长(也诞生了营销学、广告学等现代市场理论来指导企业如何更好的把东西卖给消费者)。再后来,美国人发明了信用卡体系,又将当前消费升级到消费未来的纬度,这个的好处是在于可以刺激社会的永远处于发展的预期下,促使人们要不断参与创造物质价值然后消费未来的产能。反之,如果消费预期被不断刺激而大于实际产能,就会导致经济泡沫,最终整个社会结果就是:垮掉!

    反观我国,经过2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加上“万众创业”和“消费升级”的思潮,整个社会的资本和泡沫在不断膨胀,每天都有无数的“项目”和“需求”被创造出来,我们几乎是复制了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大楼平地起,车水马龙过,中产阶级人数已经数亿(虽然很多人是被中产了),人们乐此不疲的买买买,玩玩玩,GDP连创新高。很多海龟和海带回国感言,国内确实到最好的机遇时代,做的最好的产品就是“营销”,最牛的人才是“故事大王”和“情怀大师”。这和二战后的美国和日本高速发达景象几乎没什么区别,而且作为全球最大的内需市场,我们还有无限的潜力可挖掘。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某些纯娱乐类产品,极端来说它本身不会为为用户创造任何价值,甚至是引导用户沉迷。比如说热门游戏(这里并没有轻视游戏行业的意思,只是简化例子),从业者肯定希望自己的游戏买的人越多越好,活跃度越高越好。所以游戏业者努力工作,加班加点,甚至牺牲了很多个人娱乐的时间花在这份工作上面,对于工作本身而言,是积极的,正向的。对于产品价值而言,老板们,家长们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员工和孩子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游戏上面,而希望他们将主要精力花在他们认为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这就出现一种“悖论”,使人极度享乐、甚至沉迷的“合法”产业从社会学存在的意义有多大,人们是否应该去消费它。肯定有人会搬出“马斯洛”需求理论来证明他的合理性,我只能这样说,任何现象你用上帝视角和个人视角来看,选择的结果就不一样。

    休息一下,下篇我们在谈“极简主义”到底是个什么鬼?

    (欢迎关注公号探索究竟:cookingtalk 小煮奇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用最小的成本改变生活质量(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tlq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