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是崇尚“批判性思维”的时代,因为它是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离开了“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将是一句空话。所谓批判性思维”( critical thinking)是指“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地作出主张的思考”。但如今面对“逻辑思维能力低劣”、“思维缺乏力度和初性”、“见多识广的儿童多,灵活运用的儿童少”的局面,儿童的“批判性思维”的培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的教育研究课题了。
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前提,作为发展合理的知识与情感的前提,保尔提出了如下三个原理:1、展开适于直面课题的思维。这意味着不同的问题要求不同的思维方式。2、思维具有一次性与二次性。所谓“一次性”,是指本质性的、自我中心的、形成非合理信念的倾向。保尔认为,这种思维无需特别的教学。所谓“二次性”,是指认识非合理信念形成的倾向,明确、诉诸理由与证据的情感及自我以外的视点也能公平对待的能力。这些能力牵涉到弱势批判性思维与强势批判性思维的差异,需要认识两者差异。3、教育与训练的差异。保尔认为,上述意义上的未能发展人的合理性思维的教学,可以称为“训练”,但不能说是“教育”。唯有合理的技能与情感的培育才称得上“教育”。
在组织教学中,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效方法有:1、“合理主义态度”。确立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看待知识的源泉。2、“有意义接受学习”。奥苏贝尔(D.P. Ausubel)倡导“有意义接受学习”,他从教师向学生提示知识的整体形象、以便学生得以理解的“接受学习”的角度,主张所传授的知识在学生的认知中成为“有意义”的要素加以结构化。应当说,在批判性思维的教学中,有意义接受学习远远优于死记硬背。3、“探究学习”。如果说接受学习是教师向学生提示学生的整体形象使之理解的教学方式,那么,教师不向学生提示知识的整体形象,让学生自身去思考局部知识的方式,叫做“发现学习”。在探究学习中,鼓励学生自身思考问题、发现事实与法则。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究学习是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教学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