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可以扩大知识面,促进人的思考,提高认知水平等有诸多的好处,这几乎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真正热爱读书,有良好的读书习惯的人却只是占到了较小的人群比例。为什么读书这么重要的事情,却这么难于执行呢?
说说自己吧,从小读书比较功利,除了学校考试用书以外,课外书读的很少。只是有一段时间比较迷郑渊洁写的《皮皮鲁与鲁西西》,每周一期的饥饿感恰恰让我对童话写作充满了兴趣,自己尝试着写类似的童话,并给报社投稿,虽然石沉大海,但是那是一段多么美妙的经历。后来妈妈看我喜欢,于是一口气把郑渊洁的全套童话书集全了,厚厚的几大本放在那,我反倒没有再看了。那段喜欢看童话书的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是回想起来,整个读书期间,作文成绩都不差应该和那段经历是有关系的,当然还与初中有段时间听广播有关。那时晚上喜欢边写作业边听广播,有位女主播用词华丽又不失幽默,深深地吸引了我。每每听到让自己为之一振的表达方式就是用笔写下来,虽然只是随手写在草稿纸上,后期也没有誊写,但是一次次这样不经意的举动,让自己的头脑中存储过很多美丽的记忆,具体的词藻早就忘了,但是那种被优美的文字浸泡过的感觉始终清晰。成长过程中的两段只是因为喜欢而真心投入的时间让自己很有收获,所以人吸收知识的方式一字一句的读书当时是一种,除此以外听广播,听评书,听得到等靠听的这个感官来获取知识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听说读写里听和读是输入,说和写是输出,所以恐怕最主要的获得知识的方式就是依靠听和读了,当然输入的多了输出自然就有了,输出的训练也同样能够反过来刺激输入,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说到这,反思一下目前的自己,读书不是很规律,因为读书对于环境和时间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听的部分多多少少都是有的。写的话,每周有007的一篇文章输出,1000字左右,算是形成了一种常态,对自己没有硬性的字数要求,先保持住一种习惯,顺着自己的感觉,写多写少都很好。在说这个方面,平时没有系统的训练,有时给部门开会或者给小伙伴分享自己的想法感受时有表达的机会,自我感觉还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能有更多系统的输出就更好了,所以在想要不要定期针对自己写出来的内容,录个小小的视频。这些小的视频也算是对自己成长对自己变化的一个记录。要想想怎么落实下。感觉很好玩,很有意义呢!
刚才中间开了个小差,把话题拉回来。还是要好好分析分析读书这件事。读书涉及到书,人,前提条件,阅读方式和达成效果几个方面。
在书这个方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