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教堂之旅。
总览部分其(1)开篇啰嗦一下,这里提供的文字部分由来自维基百科的资料,也有各方面查询而来的东西,这是肯定的。但是多半的啰嗦依旧是自己敲键盘敲出来的。查询资料的目的是科普一些想让别人去了解的历史与趣闻。
总览部分其(2)PS:知名教堂部分就按照自己的参观感想为主轴,而颇小众的地方会使用历史和细节。
-------------------------------------------------------------
1)圣家族大教堂(Sagrada Familia)
设计师:高迪。始建于1882年,至今依旧未能完成,初期并不是一座主教座堂,而正因它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教宗本笃十六世于2010年11月7日造访此教堂时将其册封为宗座圣殿。主题风格怎么说呢,初看略带巴洛克式的装饰与细节,同时配合着哥特式高耸的塔楼,而实际则是当地被称为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风格,而这个风格的代表人物,就是高迪。当我亲自站在这座教堂面前的时候,心中的感动是巨大的。它在我心中的位置太高了,而期待来到这个位置的时间也太久了。所以驻足良久竟没有跨出步子。只是呆呆的看着,然后拍着。
这个则是圣家族最为有名,也是高迪亲自监工之下完成的杰作--诞生之门。个人觉得喜好这个东西因人而异,有人对于圣家族是不屑一顾的态度,而有些人则奉为神作。我是后者。高迪的理念是:直线属于人类,而曲线属于上帝。这个概念贯彻于他所有的作品之中,而圣家族最为突出,这座教堂最为特殊的地方就是在高迪设计完成的部分之中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直线,用这样的偏执去赠予上帝的作品,才能如此震撼人心。而对于这个画面,太过有名也太过于震撼,我并不太知道如何去描述才能体现出它带给初来的人们的那种心灵上的冲击。
对于教堂的认识,在大部分人印象中会有硕大的彩玻璃,在哥特教堂中使用最为频繁,又称玫瑰窗,上面所绘制的一些圣经之中所描述的场景。在圣家族之中的彩玻璃并没有这样的故事,而是由高迪亲自安排的光影世界。在这部分高迪运用了不同的色块来拼凑整体效果,对于颜色的把控相当的登峰造极,堪比画家的颜色敏感度,让他所排列出的色彩通过阳光照射在教堂内部时无比的绚烂多彩,且过度柔和并没有唐突的边界与棱角感。通过这样渲染出的内部环境来让人折服,心怀虔诚的面对这片神圣的建筑。
在通过色彩斑斓的光影洗礼之后,所看到的就是这幅光景!纵向高深的顶部与整体高耸之极的斜柱勾勒出一幅无比夸张比例的构图。让人的视线无限向上延伸,伴随着光斑与镂空而射入的零散光线,到达顶端。而位于伞下的十字架与耶稣则沐浴在整体光线之中。以吾辈的愚见,这伞顶带来的错觉是让人感受到飘在空中而向上升起的错觉,而陪衬在整体环境下,就是一种正在升入天堂的感觉动感。高迪注重于动感与渲染。这幅图中可以看到管风琴的部分,依旧是以明确的向上箭头造型而建。这多半也是为了前方祭坛部分的气氛而设。
置身于中心靠祭坛的位置时,抬头仰望,奢华的建筑骨架林立在眼前。不同于别的教堂,这部分被渲染的如同星光闪耀,又颇有一些对称的美学。树干一般的柱子撑起了一片让人驻足观赏的空间,像是身处于树林之中,这也正是高迪所擅长的是营造气氛渲染方式,用自己的建筑去搭建出一份大自然的环境,并不是刻意用棱角去模式化的规格一个空间格局。所谓独特的美学定义,就在于此。也正因如此,圣家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教堂。摆脱了普通教堂带给人的束缚感后,人更加放松也更加虔诚,我想这就是高迪想要人们拥有的心态,也准备好了更多空间一步一步将信徒们带入神圣的精神领域。
对于需要存放包登顶的朋友们,你们会发现在存包处的门上,同样以极细致精美的雕塑完成的部分,这里也是出自高迪监工之下。在细节方面高迪可谓做到了极致,在他生前完成的所有部分都以无可匹敌的完成度凌驾于后世。几乎大部分的雕塑都是参照着高迪亲自寻找而来的最为合适的真人的脸部来雕刻塑型,更为了表现被残暴无道的犹太国王希律下令屠杀的数以百计婴儿的形象,去真实的找来了死婴制成模型。很多人并不理解这样的方式。面对着多数的不解,对艺术与崇敬上帝达到偏执的高迪来说,这应该算是一种旁人无法用正常思路来理解的强迫症了吧。
算是塔楼部分的一张侧照,同时伴随着正门部分搭建的工程框架以及受难之门建造中部分高耸的吊塔。在登上这里时天色才逐渐晴朗。之前灰色的天空没办法拍到美好的正立面,算是这次圣家族之旅颇为遗憾的一个地方了。然后我们来谈论一下塔楼部分的外涂装,作为诞生之门上的高塔,请注意塔楼搭建石材的色泽。受难门的立面我最不能接受的并不是画风有些不同的雕塑以及满地直线的门廊,而是高塔部分的统一色调,让人感觉视觉上的单调与乏味。这也是我担心圣家族之后发展路线的一个原因。作为细节,用错落的色泽所体现出的历史感与画面感是不同于一色调的,这无需置疑。而虽然麻烦或者说是困难,但是倘若随意搭建为图方便快捷,我则宁愿圣家族永远保持这个单门建筑的形式存在下去,也不希望虎头蛇尾。
塔楼部分依旧在细节方面无可挑剔。光线的过度极为自然,当然了,对于恐高症患者这里并不是什么理想的圣殿……所以还是提醒一下各位如果有幸膜拜这座建筑,而不幸又恐高的话,登塔部分请慎重考虑。同行的一位朋友就是没有太多虑,结果在上去之后完全是贴着墙壁缓慢挪动0 0原因则是镂空的设计对于外观来说是如同神来之笔的装饰,而对于恐高的朋友则是噩梦一般的旅途。不过说起来外立面因为这些镂空的设计而填色太多,颇有规律的律动让整个塔楼部分摆脱了大部分塔楼高耸却无趣的宿命,反而引入了整个教堂纵向提升空间感的理念。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气氛渲染方式。
高耸的塔楼之中是一束光线打下来的,而无数的错落不一的空洞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光谱效果,作为近乎100米的塔楼,这些都代表着高迪对于上帝的一份敬仰。在教堂完成时总塔楼数是十八座,而最中心象征耶稣的主塔更是高达170米,这在当时的教堂设计中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建筑方式,而高迪却有意无意的设计了这样的建筑,他曾经被人问询对于教堂在有生之年是否能够完成这个问题,而他的回答颇为轻松“我的客户并不急”这里的客户无疑就是这座主塔楼的主人。我个人并不敢揣测高迪的想法,但是这座突破当年想法与意识的建筑,他或许早已明了自己无法看到完成的一天,而在技术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之中,他或许将希望寄托在了后背们的身上也说不定。言归正传来看看塔楼中心区域的光线色泽吧!无处不充实着肃穆的光线设计,这也是我所喜欢高迪设计的原因之一,各个部分都有隐喻的存在,各个部分都有精神引领般的效果,去带领参观者们更接近他所表达的寓意。
在塔楼部分有这样的观景平台。从外观上来看是极端吻合于整体风格而且并没有那样的突兀。而从这个角度亦能看到巴塞罗那的全景,我想大概在初步设计时每一个塔楼之中都涵盖了这样的平台。作为视觉动物,人们普遍都会依照自己所看所见而所想所思,教堂的定义极为明确是供奉着天主,而人是没有办法用上帝的视角去观望世界的,所以当你的面前出现了如此宽广的视野将一切尽收眼底的时候,你会在精神上趋向于信仰至上,这里就如此美更何况上帝所在的天堂呢?用这样的思路去推测,或者会让人感受到为何人们都喜欢站得高而望远了吧。当然了,对于空间来说,纵观整个城市的气质同样非常符合这座巴塞罗那象征的教堂所应该拥有的感觉。
照片信息
作为塔楼部分的楼梯,因为相对节省空间又能达到足够高度等因素,一般都还是沿用与旋转楼梯这种方式。而我对于旋转楼梯有一种莫名的痴迷0 0……应该算是个人爱好吧。总有一种让人深陷其中的魅力!而作为被世人首先记住的部分,诞生面的这四座高塔是充满梦幻的感觉。而自己爬楼纵然背着一堆物件却完全没有感觉累,浑身亢奋充满力量。在过去的计划中这座教堂我可能会反复来战数次,可当时与朋友同行,就没有这样做,其实我很庆幸自己看到了更多的东西,也感谢朋友带给我同行的快乐与欢笑,这些财富将伴随我同行。
摄影作者:北京-晆时_micheal原创,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图片与文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