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史记》的记载,五帝和夏、商、周三朝统治者的祖先,均是黄帝。如此一来,远古记载中的尧舜禹禅让,变成了自家人内部的权利转移,夏商周之间的战争,可算是家族内部争斗。
“黄帝者,少典之子”,可以想象,少典是远古时期某一强大部落的首领,黄帝继承父亲的部落:有熊氏,打败同时期强大部落首领炎帝、蚩尤,统一各部。
黄帝统一后,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华夏文明。
一代帝·黄帝(公元前2717年-2599年,有熊氏)
二代帝:颛顼,黄帝孙
三代帝:喾,二代帝颛顼侄子,黄帝曾孙
四代帝:尧,三代帝喾儿子
五代帝:虞舜,二代帝颛顼的曾曾曾曾孙
六代帝:禹,二代帝颛顼的孙子
我也不知道舜为何如此强悍,娶了曾姑奶奶娥皇、女英,从曾曾叔祖尧那里继承皇位,杀了治水不利的鲧(和他曾曾曾爷爷同辈),并将皇位传给曾曾叔祖禹。禹将皇位传给自己儿子启,建立第一个封建王朝:夏。
成汤打败夏朝不肖子孙夏桀,建立商。而成汤的祖先契,是三代帝喾与次妃简狄生的儿子。
周文王、周武王父子历经两代努力打败商纣,建立周。周文王的祖先,名弃,三代帝喾与元妃姜原的儿子。
打来打去,都是自家人在抢皇位。
1.姓氏的重要性
长达两千多年时间里,中华大地上,走上统治权争夺舞台的,全是黄帝的血脉子孙,最早的统治者“夏”算是有熊氏的本家吧,本家发展不好,分支“商”取而代之,“商”败坏祖先基业,另一个分支“周”上台。
这个时期的个人努力,在投胎技术面前,毫无抵抗之力。
夏商周三朝分封子孙去各地做诸侯,代替最高统治者管理各地,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自立,群雄并起,如郑桓公、孟尝君等都能从族谱上追溯到黄帝。整个战国纷争,某种程度上算是自家人在内斗。
这或许也是古代“家天下”的由来,谁是皇帝,天下就变成他的私业,可以一代一代传递给子孙,偶有叛乱,也是子孙之间的斗争,权利顺着同一个Y染色体流传数千年。
这种依靠血缘关系,一代代传承财富和权利的行为,早期以诸侯国和世卿世禄制的形式存在。
夏商周三朝用世卿世禄制选拔官员:父亲做什么官,儿子接着干,儿子干完了传给孙子。
太史公自序:“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当周宣王时,司马氏世典周史。。喜生谈,谈为太史公。”司马迁自言,自己祖先在远古帝颛顼时期,就掌管天文地理,到了周朝,世代掌管周朝历史,汉朝时,父亲司马谈做了太史公,司马迁做史官,是继承祖业。
这种现象如果长期维持下去,可能发展成印度的种姓制度,幸而秦孝公商鞅变法终止世卿世禄制。
世卿世禄制虽然消失了,此后几百年的选官制度,依然给显赫宗族极大的优势,直到隋唐采用科举制,启用寒门子弟,抑制住宗族势力对朝廷统治者的威胁。
汉朝用“察举制”选拔官员,察举的科目分岁科、常科,以岁科为先,岁科中最看重“孝廉”一科,汉朝文言文常有“举孝廉”一词。孝,指,孝敬父母,廉,指清廉勤政。能“举孝廉”的,都是高官豪门子弟。
魏文帝曹丕用“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州设大中正官,郡设小中正官,从家世、行状来确定品级,品级分上品、下品,每品分九个等级。原则上依据行状定品级,家世只是参考,实际操作中,家世占的比重较大,甚至到晋,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
魏晋南北朝时,宗族势力达到顶峰,发展成门阀制度。
晋初刘毅在《请罢中正除九品疏》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由于门阀氏族力量过于强大,影响到了国家统治,隋朝启用科举制,给寒门子弟进入官场的机会,压制门阀势力扩张。古代书很贵,读的起书的寒门子弟,也只能算落魄贵族,真正的穷人,如穷乡僻壤的农民、山民,依然没什么机会进入官场。
古代平民地位低下,如果能借助同一个姓氏,凝聚众多族人的力量,在当地形成极大的影响力,等于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实现对当地的政治影响,现代把这种特殊阶层称为乡绅阶级。乡绅的力量来自于地域,也终结在地域人口流动频繁的新中国时期。人口流动过于频繁,力量就难以凝聚。
某个氏族,如果遇上唐国公李渊、唐太宗李世民这种能开创朝代的子孙,将家族“李”推向全国氏族的制高点。
姓氏在传统中国,是辨认一个人是否是自家人的重要考察因素。我小时候,父母常因为和某人是同姓,而说“五百年前是一家”。
封建社会的人们,依靠姓氏来划分亲疏,辨认某人是否是自家人,姓氏对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依靠姓氏团聚的家族,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排外性。
2.姓在家族中的传递
传统中国家族观念中,父亲是家中的最高掌权者,家人之间最直观可见的联系,是同一个姓氏。
姓氏是如何传递的呢?
儿女继承父亲的姓氏:儿子娶妻,孙辈就能继承姓氏,女儿嫁人之后,生下的孩子随丈夫姓,因此女儿嫁人,常被称作“外嫁”,被称作XX氏,要在父亲的姓前面冠上夫姓。至今仍然有不少重男轻女的人觉得女儿是外人,长大了就不是一家人了。
对传统社会来讲,唯一延续姓氏的方式,就是不断生儿子这种姓氏沿着Y染色体传递的方式,决定了男子的崇高地位。
家中没有生下男孩,姓氏将难以继承下去。
至于这个姓氏有没有延续下去的必要,对于显赫家族来讲,是必须的,这决定了家族多年积累的财富的传递。对于小门小户甚至无产阶级来讲,虽然没有多少财富可继承,但是祖宗留下来的姓氏,到我这里传断了,也太没面子了吧,无颜见九泉下的祖先啊。
封建社会,就算偶有孩子随母性,继承祖父的姓氏,但在根深蒂固的父权社会,还是会遭到歧视,这种歧视体现在赘婿的地位上。《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将赘婿等同于逋亡人(曾经逃亡的罪犯)、商人。古代商人地位很低,《琵琶行》中女子,年轻时是教坊头牌,“五陵年少争缠头”,年龄大了只能“嫁做商人妇”。
争夺孩子的冠姓权,本质上是父权与母权争夺对家庭的控制权、对社会的控制权。
如有男子,失去孩子的冠姓权,封建视为“入赘”,浙江时髦话“娶男”。社会刻板印象中,这种男性没本事,女方很厉害。
男性失去孩子冠姓权,是没面子的。
男性拥有孩子冠姓权,是理所应当的。
尽管不少现代女性依靠自己的努力,提高社会地位,获得了孩子的冠姓权,但是要改变这种延续了数千年的刻板印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社会文化是螺旋式前进的,对孩子冠姓权的争夺,本质上是父权社会与母权社会的冲突,刚刚结束父权社会的中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至于父权与母权和解,社会进步到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未来的路更加艰难。
3.以千百年为计的家族大计
黄帝打下的江山,早期通过“禅让”,在同一个Y染色体中传递,他被誉为“华夏祖先”,与夏、商、周的祖先都是黄帝的后人,不无关系。看完《周本纪》,不得不感叹投胎技术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出生在黄帝的血脉后裔中,这辈子都不可能继承皇位,人的努力相比天生的优势是如此的无力。
其次,守护好祖先留下的基业很重要。
如果没有商、周的祖先一代代继承父辈的基业并努力发展实力,遇到夏桀、商纣这种亡国之君,也不可能顺利夺取皇位。
人一生的努力是极其有限的,但如果以姓氏、家族相连,可以几代人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向终点靠近。
终点有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是,提升自己的社会阶级总是没错的,父母努力工作赚钱,给孩子提供能力范围内,最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孩子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加上本人的努力,最终实现阶级的跨越。
这种家庭的阶级跨越,在社会稳定时期,只能慢速前进,而且很看中对孩子的教育,所以学区房才会那么贵啊。不幸遇上败家孩子,把父母的基业败光,也有可能。
在改革开放初期,包括前些年的互联网创业热潮,很大一批人创业成功,实现家庭的跨阶级前进,顺带帮扶亲戚,进而改变整个家族的社会阶级。
4.现代社会的家族观念
随着近现代的多次战争,尤其是文革破四旧,烧掉族谱,彻底破坏了旧有的宗族势力。
文革十年,大众普遍认为是一场灾难,破坏中国传统文化,但它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大影响,我认为是破坏了宗族势力。文革之后,基本没有大型宗族存在,“地主”被斗倒,地方乡绅阶级消失。
现在中国的家族观念已经很淡了,随着年轻一辈去一线城市、省会城市上大学、留城工作,甚至选择出省、出国发展,家族对个人发展的直接影响力被大幅度消减,间接影响力(个人素质、职业发展观、待人接物等软实力)增加,而这种间接影响力,是很难察觉的。
我周围的同龄人,基本不会提及和血缘关系较远的亲属,谈话间提到的家人,大多集中在三代以内。
随着社会的稳定,新的“宗族”开始出现,“新式宗族”不再以姓氏聚集,而以地域聚集,如臭名昭著的莆田系,各地出现的淘宝村。在某些行业,又会以学校、某位老师的学生出现。
某人发了财,先是带着亲、朋、好友在这个行业一起发展,亲戚带亲戚,发小带发小,就这样在当地形成规模,形成某种文化。
不过,相比现代社会较为松散的家族联系,某些以血缘为纽带,传承至今的家族,确实占有优势。吐血写下这句话,因为在网上认识了一个白富美,家族蛮大,传承了很久,文革时期在香港,家族没有遭到破坏。奶奶剑桥毕业,抗战年代的剑桥,可以想象家族实力了。
虽然宗族内部也有斗争,但对外保持一致,一个人的努力或许有限,一群人数百年的努力,可以做成很多想象不到的事情。将来的某一天,或许社会会普遍意识到宗族的强大,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的力量,极有可能再次崛起。它的崛起,也是社会阶级固化的一个标识,但它对社会的影响力,不可能再达到门阀的程度。
《风味人间》中提到,某个村落过年轮流杀猪祭祀新年,这是宗族在近几年小范围崛起的一个现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