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实验精品课录课工作总结
一、参加时间
2023年8月22日至9月25日
二、参与的准备活动
1.线上的市视频会议培训(8月22日)
2.线下的市培训会议(8月30日下午两点,在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心)这两个会议都重点指向在录课过程中,要注意的很多细节
![](https://img.haomeiwen.com/i1659956/7d0e2f5928fb53c8.jpg)
3.线下的准备:自己对课的内容,材料上课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的不断打磨;区教研员刘老对课件和逐字稿的检查,现场听课指导;对学生的准备(选择学生,分组训练,学生发言指导);对时间和录课条件的准备(和其他老师协调时间,选择服装,录课教室环境的布置,桌椅的摆放,在录课当天,旁边的两个教室的学生还撤离到其他地方,为保证一个安静的环境,当天全校的上下课铃声取消)。
![](https://img.haomeiwen.com/i1659956/03a140fd72cbac89.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659956/bd3f8f8ef85c289f.jpg)
还有准备的实验材料场面没有拍下来,以后要记得。
感受:“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此“功”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更是多方资源的联动和整合。在新时代,要能独自走,更要一起走,要走得出去,也要能走的进自己。
三、参与的目的
精进自己,精进教学。(实验教学,我的爱。每一次的比赛都是一次成长的体验。)
四、目的是否达到
进一步完善了本课的设计和教学。
这次录课我选择的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七课《比较不同的土壤》,这一课是上学期我在学校执教的一节公开课,为了这一节课,我每天在实验室搞土壤,学生也跟着我搞,搞了一个多月。这一课难点很多,材料的准备、学生的理解、课堂时间的把控等等,最大的是实验渗水性实验,我至少实验了五十多次,改进了很多次,最后终于创新了一种既符合科学事实,又能重复使用的实验教具。更大的收获是在这一次课的反复打磨中,我对本课的知识逻辑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什么观察要指向颗粒大小,如何影响学生关注这一点。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做一件事情是需要多方联动的,更感受到作为社会人,联合的重要性。
遗憾没有拍照留存。
五、做的好的地方
1、态度很认真,无论是培训备课还是联动,都认真去。
2、及时向上反馈,向周围学校和同事联动,获得资源的整合。
3、对课堂的组织管理,对学生发言模式的训练。
六、要保留的磨课资源
教学设计、逐字稿、教学反思、课件、导学案、教学视频
七、感恩
成都市上级领导的资源协助、区教研员刘姝老师线上指导,线下亲临学校、学校领导、同事(陈亮,吴主任:协助准备工作、周寿丹,吴成飞,李服影,曹阳:帮我找着装,夹子等、三、五年级的班主任:学生调动的支持)。还有学生的帮忙:材料的准备…………
每一次的结束,也是新的一次开始。感谢刘老组织的这次工作复盘和提出的复盘问题,促进我思考,停下来思考。
及时复盘,互通互享。这是必须要保留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