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一首小诗|
在边疆支教的日子
白露凝霜秋韵远,
琼花幻景冬寒深。
暖阳脉脉照冰镜,
枯草翩翩舞净尘。
雪山染霞归金乌,
戈壁腾雾聚暮云。
月余不闻窗外事,
恍若隔世烂柯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6547944/d93c7d6c3108f183.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6547944/670f4d2ffca8eeeb.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6547944/cfa32f027c941fa1.jpg)
|听过的一首老歌|
登山攀高峰
行船争上游
社员斗志比天高
加快步伐朝前走
能挑千斤担
不挑九百九
迎着困难上
顶着风雨走
学习大寨要大干
粮棉年年夺丰收
那个年代,新人新貌新气象,干劲十足超寻常。没有机器就用人工,修水库,筑堤坝,整梯田,干得很是热火朝天,一心为公的人多,偷懒磨滑的人少。
就是时间久了,大集体没有一个好的带头人,私心杂念滋生,慢慢的人心就涣散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6547944/98b707d94c41e36c.jpg)
在我们这个社区开启了“老年人日间照料”新模式试点,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天每人两元钱,公家贴补两元钱,中午一顿饭在这里集体就餐。有单间床铺休息,配套的健身活动器材,打打球,玩玩牌,看看电视,各种娱乐设施一应俱全,条件也够优越的了。听说统计报名了,没有愿意来的,为什么?不得而知。
|还有一个小故事|
一九五八年,吃食堂,大锅饭,人多嘴杂,不到一年就散了。之后就进入了人民公社,村大队加生产小队的集体生产劳动模式。
![](https://img.haomeiwen.com/i6547944/455f088b7552e1b1.jpg)
有一天,刚吃过午饭,队长王大牛就迫不及待的拿着铁皮喊话筒爬上自家院里的大树,高声喊道:
全体社员同志们,抓紧下湖干活了,男劳力继续干上午的活,妇女识字班全部到棉田“脱裤子”。大伙一听先是一愣,然后个个捧腹大笑,队长的命令谁敢不从?!
这是为什么?原来,脱裤子是一种术语,就是棉花完成分蘖定苗后,就要把枝杈下面株干上的老叶撸掉,防止争夺养分。这样说也太形象了。
那个时候的人们刚刚过上新生活,个个精神满满干劲十足。棉花和粮食一样重要,但是生产技术含量高,田间管理一刻也不能放松,脱裤子只是一个小小的环节。比如:摘心、摸耳朵、脱裤子、整枝、剪空果枝等。将去除的嫩芽嫩叶要及时带出棉田外销毁,可以消灭大量的卵和幼虫。
还有,就是一系列的繁琐劳动,棉田管理要一遍一遍的锄地,不能让它长出一棵草来,另外,防治害虫更是田间管理的重头戏。
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重要钻蛀性害虫,主要蛀食蕾、花、铃,也取食嫩叶。
印象最深的是在棉田的四角常年放着几口大瓷缸,配制农药波尔多液用来喷洒消杀害虫。还有各种驱除诱杀棉铃虫的好方法,喷磷驱蛾,灯光诱杀,人工除虫等。总之,长出一株一簇棉花来挺不容易的。
那个时候,科技没有现在这么发达,节衣缩食是农人们的优良品质。
一餐一饮当思之;半丝半缕皆怜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