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感受
一直以来学到的经典经济学的假设都是:人们总体是趋于理性的,信息也是趋于对称的。但其实越来越多的商业现象都在强调人的非理性,而这本怪诞行为学也在像读者揭示:人在很多情况下并非像想象中那么理性,人们的决策和行为也容易受到来自周围环境中无关情绪、短视以及其他形式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其实我觉得人还是相当理性的,在这些看似怪诞的行为背后人们其实一直在权衡利弊,总会做出当时最满意的选择,我觉得这本书给人最大的启示在于,人依然是理性的,只不过人们权衡的东西不仅仅是价格、性能,还要考虑更多方面的因素,更多情感方面的因素,比如感受、名声、冲动等等。
比较心理
商业上的应用:
1. 换购促销;2. 搭配廉价配置品捆绑销售,让消费者感到更多价值感;
3. 购买额度较小时,消费者对相对值优惠更敏感;购买额度较大时,绝对优惠的数额更具吸引力:如“半价出售”、“房价直降5万元”;
商家利用占便宜心理:淘宝店加价50元,承诺购买后五星好评返还50元。
会费策略:手机电话费按月套餐,很容易超出套餐消费,健身房、游泳馆推出年费服务等;预先的支付可使人们对购买与消费的感受分开,在消费时则减少了痛苦的体验;(更愉快的消费体验)(例如如果上大学的课程每节课都交钱,将大大提高学生痛苦的感受;)
生活上的应用:
“我们甚至不知道应该如何生活,知道亲戚、朋友有一天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他们过的日子正是我们所憧憬的。一切都是相对的。”
很多时候我们自我感觉良好,尽管我们自认为并没有刻意比较,但很可能是在跟周边人的对比过程中产生的自信和优越感,同理我们对生活的不如意也往往是对比之后产生的失落感,当明确了这一点后就能从理性的角度更坦然的看待生活。
在生活中人们比下会更幸福、比上会更失落,如果人们一味的比下会被认为盲目乐观,一味的比上会被认为过度悲观,那么理性的做法或许就是不去与他人攀比吧,而是与自己去做比较。
锚
当我们遇到一个新产品,它的价格会让我们形成对此领域的第一印象,并在以后的行为中,依照此印象做比较,并做出选择。形成这种第一印象的元素被称为「锚」。
在商业应用中,当消费者在对产品不确定的时候通常会用两个原则来判断:1. 避免极端(怕吃亏,中庸,从众)2. 权衡对比,而价值锚点就是给消费者一个可以对比的价值感知,让对商品价值没有概念的消费者感知其价值所在。
应用:
1. 比较贵的商品毛利率最高但难卖出去时,就增加一款最贵的性价比较低的产品做比较,某种程度上一些消费电子类产品的顶配旗舰产品就起到了价格锚点的作用;
2. 食其家(外婆家):?当选择过多时人们往往选择困难,所以着重标出推荐的菜色或是分量。(超值碗)(推荐菜)
3. 潮牌:服装品牌将一些潮流元素的颜色和图案加入到服装和宣传当中,就会使得该品牌与高品质和高价格锚定在一起,从而可以大幅提高该品牌的售价;
之所以有沉没成本的出现也是因为人们感情因素的影响,“损失”和“收益”对人造成的心理影响是不同的,和收益的喜悦相比,损失对人的刺激会更大。
比如花了很大价钱听一门讲座,虽然很无聊但依然浪费时间在那里希望能值回票价;
拖延症
明确定义: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有的拖延症并不是真正的拖延,起码要满足的条件是拖延的结果是有害的,有些拖延其实恰恰可以提高我们的效率;其次拖延应该是本可以避免的,有的事情虽然表面被拖延了,其实背后的原因是有更加紧急和重要的事情发生导致我们无法不拖延。
解决方法:
关于解决办法的部分并不是很同意作者的观点,因为作者的主要观点是外部的强制限制,感觉在作者看来拖延症就像是毒品必须外部介入才能完全解除,但我觉得这要因人而异,作者给出的办法是很快速但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我们可以先试着接纳拖延症更好地认识这一现象,再通过自己的理性认知来克服,如果实在没法克服再考虑外部强制限制的方法。
1. 坦然接纳:我觉得克服拖延症最先要做的就是先坦然接纳他,要意识到拖延症是非常普遍的一件事每个人都在经历,而从中我们也能学到很多宝贵的东西,可以通过拖延更好的认识自己;
2. 外部压力:也就是文中说的预先干预机制,例如家长、老师的压力,也可以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包括罚款等惩罚措施;
人的适应性
人们对好的、坏的环境,最终都能适应的强大的行为心理;最直观的例子是
只有得到那一瞬间才快乐,失去的那一瞬间才痛苦!否则时间长了,一切终究会适应。
一次性的喜悦即使强度很高也只能维持一定的时间;是因为人的非理性行为,即习以为常(并非损失规避,因为不是先预付工资后拿走)
应用:
打破别人和自己的适应性;
方法:(应用到谈恋爱)
通过阶段性给予的方式,延长对方幸福感;例如优等生擅长的延长幸福感,棉花糖效应;不要一次性把奖励用完;
不断提供变化的刺激,给对方意外的幸福感;比如尝试意外惊喜;
善用相互比较,获得对比带来的幸福感;比如VIP会员、勋章、击败制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