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忘忧社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从面子文化来看国民性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从面子文化来看国民性

作者: 夜未央mm | 来源:发表于2018-08-05 15:53 被阅读9次

中国人讲“人情”,重“面子”,轻“法理”。在娃娃时代,就曾经被耳提面命地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爹犯了法,你是给他判刑,还是不给他判刑?

如果你说判刑,那别人会指着你说不孝子孙,不讲情理;而如果你说不判刑,众人皆乐,但你的灵魂却要接受拷问。因为不是所有孩子他爸都是李刚,谁也难免沦为“替罪的羔羊”,那时,人间正义又在何方?

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对此进行了鞭辟入里地批判:为什么美国可以建立法治社会,而中国只能靠人情维系? 为什么美国人崇尚自由意志,中国人喜欢抱团取暖?为什么美国人笃信天人二分,中国人坚守天人合一?

这主要是因为中西方文化深层结构的不同。中国人在中式文化熏陶下,形成了他制他律型人格,这是一种讨好型人格,摆出一种处处以对方为重的姿势,在群己权界上的不明晰,导致个体化受到压抑和克制。习惯于如何学“做人”,却没有首先成为“人”。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作者孙隆基,1945年生于重庆,长于香港,求学于台湾,深造于美国。先后获台大历史学硕士学位,明尼苏达大学俄国史硕士学位,斯坦福大学东亚史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美国堪萨斯大学、圣路易市华盛顿大学和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现任教于美国田纳西州猛菲斯大学。著有《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未断奶的民族》等。

(一)为什么单身者总会被逼婚?(人的定义)

作为大龄剩女,经常被逼婚是人之常情,但是听到父母的逼婚理由之一,却是不结婚就还是个小孩子。而那些结了婚的,哪怕在思想上还没萌芽的姊妹们,只要有了婚史好像就比单身汉更“成”人一样。对此十分不解,只好把它归结为思想的迂腐。

读完《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之后,才深刻意识到这种迂腐思想的来源——中国人的良知系统以及中国人的自我定义。

一个孤零零的“个体”之所以会给人尚未“完成”的原因是,中国文化对“人”的设计思想,是需要由人伦与集体关系来定义自我的,而不是由自我定义外在的人际关系,更不是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抽象人格。

中国式良知,既不对自己负责,也不导向一个超越世俗的符号,而是以“自己人”的小圈子为归属,接受圈内人的价值判断,来完成对自我的约束。这种靠他人来约束行为的特质就称为他制他律型人格。

传统文化中强调“仁者,人也”,“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意感通,亦即以心换心。中国人的“心”主要是一种感情的作用,混淆了西方的heart和mind,还将道德判断包括进去。将智力感情化的结果,就是连意志与判断力也加以感情化。

这种对“人”的设计,使中国人富于“人情味”,但在处理社群与集体关系时,容易出现自我疆界的不明确。由于缺乏理性思考能力,以及批判内省机制,只要别人对自己好,就得“以心换心”,否则就是“没有良心”。但是把“心”交出去之后,感情、思想、判断与意志也统统交了出去,失去自由在所难免。

回到逼婚现象里,已婚族会打着处处为你好的名义,想让你接受和他们一样的生活轨迹。一方面,他们是婚姻生活的直接受益者,比方说,生病就医总归有个伴儿吧;另一方面,即便承认婚姻生活中有不好的因素,但不婚主义毕竟是少数,这会被乡邻讥笑,甚至是社会所不容的。

(二)为什么两性关系中缺少浪漫成分?==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大龄剩女?(家的定义)

中国人讲究“安身立命”,其中“身”是由人伦与社群的“心”去制约的,而不是可以完全由自我调配的因素,古时更有“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之说,因此“个体”并不是自己“身体”的真正主人。这种安排导致严重的“非性化”倾向。

西方文化认为,一个完全盛开的人,是必须发展到生殖器阶段的,亦即正面承认自己身上性元素。而中国文化对人的设计中,在心理方面尽量抹杀这个阶段,因为它把性当作生男育女的手续,从来无法理解性可以是人格内容的一部分。

性爱的完成是需要从发射魅力、主动追求、积极应对、培养情调、说服对方,直到床戏等一连串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有充足的进攻性去推动、用充分的自信与意志去组织,而且必须自己去面对。

一个人不知道如何为体内的生命力找合适的出口,亦即是不知道如何去组织整个性爱过程,与人格成长过程中“自我”之被“非组织化”有莫大关系。中国人格组织的松垮性与他制性,在面临“成人”任务时,易倾向于稍一遇到障碍就打退堂鼓。而在完全没有制约时,又容易失去纪律,以致社会上性侵案时有发生。

中国人倾向于避免社会功能不明朗、不确定的两性关系,在生活上力求平稳与平实,并不希冀它多姿多彩,既谈不上热情奔放,也很难出现浪漫倾向,甚至会养成逆来顺受的习惯:对喜欢的人与物并没有什么强烈的冲动去获得,对不喜欢的人与物也没有什么强烈的冲动去摆脱。

因此,中国人的性表现,一方面受制于社会功能性目的,而处于半窒息状态;另一方面,则因为不能集中于一个强烈的聚焦点,做明朗的表现之故,反而出现比西方人更扩散、更泛滥的形态。过分强调“安身”与“安心”,就会减弱两性关系中的浪漫成分。

(三)为什么说平均主义与专制主义相伴而生?(国家的定义)

俗语道,“养不教,父之过”,“虎父无犬子”,“上梁不正下梁歪”等等。这些既可以用来形容父子关系,也可以用来形容君臣关系。君臣如父子,既相互依赖,亦相互掣肘。

中国式父母把儿女当成永远长不大的孩童,吃喝拉撒关怀备至,出门远行嘘寒问暖。父母养育孩子,重点在于“身”,至于“心”则交给学校和社会。

很少有父母会严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类似于“我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问题,更多的则是敷衍“你是从马路牙子上捡回来的”。父母对孩子在性启蒙上毫无作为,甚至有意封锁信息,以致于有些孩子会天真地以为,拉个手就可能怀孕,躺在一起肚子就会大。父母如此,国家亦然。

中国式的政教混同体也是将老百姓儿童化,亦即将老百姓当作教化对象的子民,而非一个良知主体和权利主体。《道德经》中强调“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因此,中国人只能安于身体局部部位的满足,才会有“民以食为天”这种对食的过分强调上。

中国人的他制他律型人格和深度互嵌的人际关系,容易产生两种极端,一种是完全受制约而丧失个性与基本权利,另一种是完全没有制约而失去任何纪律。前者是全面解除武装的人——对别人占便宜的容忍度增加,对别人利用、摆布与控制的敏感度降低,甚至纵容与姑息不合理的事情,比如让渡自己的生命权;后者则是专门去剥削别人的人——以一人之心为天下之心。

这就给良知的国有化提供了基础。中国式政教混同体,除了在国法范围内管理老百姓之外,还要去管理他们的良知。因此,很难产生与公共意识截然分判的私人意识,以及理应属于私人范围的良知领域,而公共生活领域与私人生活领域也有被模糊化的倾向。

中国人的宇宙论是在太极中搞阴阳调和,太阴中有少阳,太阳中有少阴。在日常生活中,不喜欢划清群己权界,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互相渗透。在政治生活中,搞中央中有地方,地方中有中央,造成法权观念的模糊。这种倾向,是中国容易出现团结的局面,但却无法在整体之下树立局部甚或个体的合法权利保障。

难以保障个人权益的原因在于,深度互嵌的人际关系,容易滋生铲平主义心态。中国人群己权界不清晰,个人发展不完全,会把别人的发展当作是自己得不到发展的原因,从而滋生“我出不了头,你也不要出头”的心态。

而革命家会对这种平均主义思想善加利用,举着替天行道、平天下的名义,巧取豪夺,以公谋私,公报私仇,例子比比皆是。夺得政权后,深知人心不受控制的危害,就会用集权和专制来对付。

这就是为什么“他制他律型”人格的中国人大体上是驯良的,外在的纪律可以在大方面上发生作用;而一旦“一朝权在手”,就容易做出格的事情,不考虑任何后果。

如果说“镇止民心,使少知寡欲而不乱”,是中国文化超稳定形态的结构性意向所在。那么,老百姓的平均主义与统治者的专制主义的“阶级合作主义”,共同促就了中国文化的保守主义和超稳定结构。

中国人讲究变通,喜欢“人前说人话,鬼前说鬼话”;中国人做人圆滑,容易阳奉阴违人走茶凉。这种“他制他律型”人格既有表面团结的假象,也有自我成长的压抑。在“父母在,不远游”的训导下,青年人不敢追求梦想;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规训下,婚姻近乎为传宗接代服务;在“镇止民心,使少知寡欲而不乱”的训诫下,国家越来越集权,人民越来越以食为天。

然而社会在变迁,文化在融合,个体意识在觉醒,传统家庭关系在瓦解,人民与国家之间微妙的博弈也在进行中。所以说,这可能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可能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相关文章

  •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从面子文化来看国民性

    中国人讲“人情”,重“面子”,轻“法理”。在娃娃时代,就曾经被耳提面命地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爹犯了法,你是给他...

  • 酹樽读书之《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作者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去观照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这里的文化结构指的是基于作者“认知”的观察结构。一套由某一种...

  • 隆重推荐《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是2011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孙隆基。该书主要介绍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其...

  • 孙隆基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历史学家的经线

  • 中国文化的张力:传统解故 - 刘梦溪

    文史大家刘梦溪50年思想精华,传统文化如何进入现代生活,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国文化的命运》并称“中国文化三...

  •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书报告

    我不知道有没有读者和我一样,读到《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标题时,感觉“中国文化”和“深层”似乎都并不难理解,却不甚...

  • 中国文化深层结构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它并不是泛泛地罗列国民的劣根性,然后给出补救之道。它是近乎千刀万剐式的切割剖析自己。也不是...

  • 2019-05-26

    心灵成长书吧:《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仁者,人也。” 孔子这句话,在台湾学者孙隆基看来,即中国文化对“人”的定义...

  • 择善而从,人人各尽其责

    最近看了几本中国乡土和中国传统的书。 不论是《乡土中国》还是《中国文化的展望》抑或是《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都提到...

  • 随笔1

    前阵子看《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受益匪浅。全书将中国文化之种种剖析的纤毫毕现,一度觉得"静态思维"无药可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从面子文化来看国民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txo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