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七日。 一朋友,近期遭遇,被公司裁员,资金崩盘,面临房贷等压力,自感与同龄人比较很是失败,喜爱攀比,又好嫉妒,自陷悲观情绪难以自拔,更扬言房贷还不出来就要跳楼,继而又开始责怪大环境不好,不能怪到自己头上。
问我怎么办?
嘴上喊着要自杀的人,往往最怕死。从他的吐槽中,明显看到他在责怪时运不济,命运不公,或许能救他的只有一笔从天而降的横财。
或许我无法理解他的处境。一个人越没有什么就越想得到什么,这是本性。我无法给出答案。他所总结的原因几乎都是外界客观因素影响,虽然能看到自身的攀比和嫉妒心,却没有进一步做内观的判断,也没有改变的意愿。
其实,怪到自己头上的人是他自己。在欲望的驱使之下,又接受人性弱点的摆弄,怎么能够从困境中出的来。生活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爱一个人,是爱一种生活方式。而离开一个人,也是厌倦一种生活方式。
人生无常,过早明白不一定是件好事。但人到不惑之年,却依然受困于攀比、嫉妒等情绪而不可自拔,意味着人生这门功课尚未入门。人这一辈子,要走好自己的路,就要无视那些毫无意义的绊脚石,专注前方的道路。过度关注于这些目标本身之外的事物,受其束缚,只会让人踯躅不前。
在我看来,他缺少一门功课,就是修心。而他将金钱财富凌驾于心灵之上,有钱才有时间去反思内心。理解人性,就是懂得辨别人性中不同层面的特质,有优点,也有弱点,而不是一味顺从人的本能。
人的一生,终其一身,除去物质生活,都是在规制人性的过程。就像陶勇所言,医治人心更加重要。鲁迅弃医从文,初衷也是如此。而普通人,也要学会自我教育。
人性中有很多自原始人类基因中遗传下来的非理性因素,它会促使我们下意识地做出本能反应,而我们需要练习的就是打破这种本能的反应,用理性思维去介入和阻断,去辨别行为的动因,让本性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目标。
嫉妒心和攀比心,是一对孪生子,通常相伴而行,其实本质上是内心秩序的失衡。一旦觉知,便要正视它,掌控它,而不是被它所掌控。内在的观念是可以转化的,情绪的力量运用好也可以迸发出强大的进取心。只是失败这一结果是人生常态,要接受这样的事实,便可以在胜负之时都能泰然处之。眼光放在过程的体验和收获上,比紧盯结果更让人有获得感。
生命的进阶,就在意识并克服人生路上的一个个难题,而不是若无所知地随波逐流。少点抱怨,多睁开眼看看世间尚存的苦难,便觉得自己拥有的足够多,已被命运厚待。
最近读了两本书,一本是眼科医生陶勇的《目光》,另一本是蔡崇达的《命运》,恰好都与生命和死亡相关。读书是一件奇妙的事情,有时候惊叹某本书来的如此恰到好处。或许书与人之间存在的一种说不清的吸引力,在适当的时候它就出现了。
陶勇在《目光》中写道他在遭到患者行凶后与死亡擦肩而过的至暗时刻,精诚行医却遭遇此横祸,难免会怀疑初心,动摇信念。很多人也替他不平,包括最初的他也困惑不解。这就是命运的无常,没有因果逻辑,降落到你头上了,便是一种必然的安排。唯有接受,转化,借力而为。他在经历了这样的艰难时刻之后,发生了对善恶、认知、接纳等观念的转变,治病重要,治心更重要。很多人在灾难降临在自己身上时,变得一蹶不振,抱怨命运不公,而能够从中悟出大爱,去造福更多的人,少之又少,陶勇就是其中之一。
蔡崇达的《命运》,看的时候笑中带泪。死亡这个严肃的命题,在蔡崇达的笔下变得诙谐和幽默,仿佛不是一件值得恐惧的事情。我们无法与死亡直接对话,只因死亡来临时我们已不在。命运的大部分是未知的,只有死亡是确定的,对于一件确定无疑的事情为何会有恐惧?人们没有体会过死亡,为何如此惧怕死亡,实质到底在惧怕什么?或许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死期的未知性,就像那只尚未落下的的鞋子,或者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给人一种随时降临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随着年龄的变大会越来越明显。抑或是对自我消失的不可接受,拥有越多越害怕在死去的一刻对一切失去掌控感。
绝大多数人没有体验过死亡,生命处于濒危的时刻,或许最接近死亡。
小时候幻想过自己如果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会怎么样?当下产生的联想是一切都会照常运转。你的死讯对大多数认识的人来说就是一则消息。而至亲至爱悲伤过后也会继续生活。人到世上走一遭,真正要留下点什么才可以被世人记住,伟大的思想抑或丰功伟业,但毕竟我们大部分人都只是平平无奇的人,一生忙忙碌碌,也只够勉强撑起一个小家,保护几个人而已。
难道这样的人生就没有价值了吗?
自我的价值也是一种价值,过好自己的生活,对社会就是一种正向的回馈。
也只有自我充实了,才有帮助弱者的能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