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讲了有几个主题的review总结没有完成呢,
另外两个是相对系统点的,多少复杂了点,后面再介绍!
今天先从一个相对简单的一个主题总结开始吧。
下面先来看看DISC是什么?
我大体的认识是:把不同的人分为如下四种不同的类型,
并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应用,具体的课程可以入群学习。
主题:DISC两周年生日深圳社群线下聚会
时间:2016-01-21
人物:在深圳的DISC双证班学院及有兴趣的小伙伴
地点:深圳市南山科技园城市餐桌,
环境还不错,是群里在南山的Christine丁丁推荐的位置,点赞。
聚餐时间从上午11点持续到下午4点钟左右。
我作为一个新人,而且是自定义为慢热型的,主要负责听的部分,自然收获不小。
社群里各个有料有趣的人,就不一一详述了。
在这里我分为两类人:
一类是以人脉王左睿姐为代表的双证班学员;
另一类就是像我这样只接触过DISC概念的新人。
个人认为,参加社群等各类活动都要有所得(物质/精神),不然就是无效的。
在此只讲讲我的认识和心得,有三点:
1. 不管Better Me、行动派、IP营等社群,互联网加速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不管你是身处何行业的人,都可以互相结盟,聚集优势资源,共同进步。
社群和结盟简单(现在我就在做),维护其实并不简单,
维护说起来也不难(近期会整理一个攻略),形成一个好的文化不容易。
从这个聚会,看得出DISC双证班有一个很好的互帮互助的社群文化;
DISC社群这两年的迅速发展,其实是这种文化把人吸引过来的。
2. 学员都是积极主动、有进取心愿意学习的一群人,
有句话说“学习能力代表将来”;
你的圈子决定是你什么样的人。
所以能够认识他/她们就是很大的收获。
3.讲讲我眼中的DISC
DISC其实就是在给每个人贴一个标签,
然后在DISC系统的指导下进行更好的生活。
这样的思考,让我想到九种人格、乐嘉的性格色彩学,
这一系列给人贴标签的理论,不用管对与错,
对你有用就是好的工具!
前几天听托德▪罗斯《平均的终结》书中
提到没有什么所谓的性格类型,所有这些分类其实是平均的概念。
最后讲述了未来必定是一个个性化的时代。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比我们想象的要大的多。
每个人的个性化和不同体现在每时每刻的状态中,
比如,你处在一个类似的标签化的系统理论中,每个人在不同的状态下的类型
可能在不同的标签下变换,DISC理论就可以这样,
此时表现为高I,下一刻你可能 就是大C,
最后我的对DISC总结就是:工具主义
今天就到这了,以上就是我的心得!
我写作还不久,脑子里想的东西多,
时常会思想跳跃,如对文章理解有困惑欢迎提出你宝贵的建议。
感谢你的侧目!
如有帮助,果断点赞-关注-转载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