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写作的人最好有两个方面丰富。一是感官感受敏锐而带来的情感体验丰富。二是内心戏丰富。
多愁善感的人明显是情感体验丰富,他们知道如何去描写气氛,如何去烘托环境。他们擅长把各个感觉器官揉捏进文字中去,以更好地以气氛感染读者,从而进一步以自身感情感染读者。
在这方面,我深有感触。我性格大多是内敛型,但偏偏人不安分,容易走神,容易胡思乱想。中学时代读了郭敬明的文字,第一感觉是他的情感体验要比他的内心戏更丰富。他在《悲伤逆流成河》中,经常大段大段的文字来描写梦里光怪陆离的场景,尤其是没有人物,没有故事情节,只是模模糊糊的光晕就可以以大量文字去描写它,去把好多人认为只可以感受而无法阐述的画面表现出来。而另外的《左手倒影,右手年华》则大多全都是心绪的描写了。而他的《幻城》《爵迹》在这方面表现的更为明显。(但是,我喜欢,煽情不肉麻,高级言情萌萌哒,哈哈哈哈)
毕淑敏的风格也大概如此,《西藏 面冰十年》里面更多的感触来自于一种画面冲击感,而有足够趣味的故事则相对较少。俯冲而下的鹰,圣洁而永恒的雪山,凌乱的山之巅的脏器,万古奔流不息的狮泉河等等,这些组成一幅少见的极寒而辽阔的场景。造物主的万古恒长和人的渺小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在人性深处引起某些方面的激荡。
内心戏,姑且让我用这个不恰当的词来侃侃。内心戏丰富的人不太在意外在情绪的渲染,因为他们有更好的载体。他们有酒有故事,或者即使没有酒没有故事但有想法,内心的戏码很足。举个例子,同样一本武侠小说,情感体验更丰富的人读完后的记忆重在故事中人物的情感体验上。他们会醉于某个人物的痴情,会耽于某个人物的大悲大喜。他们如身临其境,对各个人物的内心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而内心戏码很足的人,更多的关注故事情节,他们会言某某豪气不足,某某颇为老成但不如另一故事中的某某,某某虽快意人生但终究不敌宿命等等之类的想法。嗯,他们喜欢比较,个人喜好外露,有很强的介入感,是天生的小说鉴赏家。
看过王小波和冯唐一点书,他们是天生内心戏码很足的人。他们的日常生活就是一部有趣为的小说,他们拿起一个剃须刀就能想起一个故事,写出个有意思的段子。但这并不说他们情感体验不丰富。恰恰相反,他们每个情绪都寄托于外物外事,很少会直面抒情。当然,这样子的文字可读性更强,也更受男性读者欢迎。
柴静的《看见》是我觉得把情感体验和叙事结合的比较好的作品。叙事与情绪各占半壁江山,很容易打动读者。最近有看到凤凰新闻记者雷宇的《现场》,感觉是和前者有很大差距的,叙事丰满但情绪描写插入的不够及时,不够丰富,看着很容易陷于冗长的事迹的报道中去。(但是我喜欢啊,低调有气质,天天向上的姑娘)另外一本书,唐师曾的《我从战地归来》,就明显是亢奋的记者历险了,叙事讲得精彩有趣,也不管什么乱七八糟的情绪了,不管是“大炮轰他娘兮”,还是“弹洞前村壁”,先写进去,多么凶险你自己瞅瞅。余秋雨的书个人感觉抒情和叙事组合的很默契,抒情更多的是对客观事情的再补充,补充进去抽象的情感体验,所以叙事也能把人读出泪来。史铁生的也是,大概高手就是高手。(泪奔)
感觉呢,情感体验丰富的人更适合只字片语的文字。更适合写出动人的短句,随笔来。(所以诗人不擅长写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吗?)而若是把它写成一篇文章,怕是要费很大的功夫。他们也容易陷入无病呻吟的空洞的文字中去。内心戏码很足的人令人羡慕,但再高级煽情点感觉就会更好。
虽然文学有大的分类,不同的类型对叙事和抒情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比如东野圭吾笔下的悬疑推理类小说自然以情节为王,但我只是想对所读过的文字有一个直觉的体验,胡乱扯扯,不必较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