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诗与远方在哪里?

诗与远方在哪里?

作者: 讷言敏行2020 | 来源:发表于2018-05-17 01:26 被阅读0次

    0516素颜修心D22#输出#诗与远方在哪里?《寻人不遇》听后感

    喜欢古诗词的人,一听到《寻人不遇》,就会想到唐代诗人贾岛的诗:

    寻人不遇

    (唐)贾岛

    闻说到扬州,吹箫有旧游。

    人来多不见,莫是上迷楼。

    还有类似的《寻隐者不遇》。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不是一首诗,而是一本游记书:《寻人不遇----对中国古代诗人的朝圣之旅》。

    作者比尔·波特,美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汉学家。1970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机缘巧合之下开始学习中文,从此爱上中国文化。1972 年,比尔赴台湾一所寺庙修行,在那里过起暮鼓晨钟的隐居生活;1991 年,他又辗转至香港某广播电台工作,并开始长期在中国大陆旅行,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风土人情的书籍和游记,同时翻译多部佛学经典和诗集,在欧美各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本书讲了一个名叫比尔·波特的美国人,独自一人,漂洋过海来中国朝圣中国古代的诗人们的故事。作者以游记的形式,从北京出发,沿黄河西行,途径孔孟之乡曲阜、济南、古都洛阳西安、从天府之国四川、到两湖胜地湖北湖南、再到江西安徽、最后到达杭州天堂,他沿着诗人的足迹,每天都去不同的地方,找见诗人的墓冢、故乡或者写诗的地方,逐个举行祭奠仪式,敬献威士忌与墓中的千古诗人对饮,并吟唱每人的诗文,以此来敬仰并追思,用他的方式完成诗的旅行。

    樊登老师讲本书时讲的具体路线和祭奠的诗人如下:

    北京出发→山东曲阜(孔子)《诗经》→石门山(李白、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济南纪念馆(李清照、辛弃疾)→鱼山、通许(曹植)→河南阮庄(竹林七贤之一阮籍)→新郑东郭寺村(白居易出生地)《草》→薛店镇三苏园(苏洵、苏轼、苏辙)→洛阳(孟郊、韩愈、杜甫)→东关大街(老子)→博爱县许良镇(李商隐)→云台山(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去郑州的路上(刘禹锡)→陕西西安蓝田县(王维)→朱坡村(柳宗元)→少林园皇子坡村(韩愈)→引镇(杜牧)→韦曲(韦应物)→四川江油青莲镇(李白)→成都杜甫草堂(杜甫)→望江楼公园(薛涛)→射洪县(陈子昂故乡)--安岳县(贾岛)→夔州奉节(杜甫、李白)→湖北秭归(屈原、徐正端)→襄阳孟浩然纪念馆(孟浩然)→安陆白兆山(李白)→武汉黄鹤楼(李白、孟浩然)→黄冈苏东坡纪念馆(苏东坡)→湖南岳阳楼(杜甫)→汨罗(屈原)→九江浔阳(白居易)→临川(王安石)→永平镇(辛弃疾)→安徽宣城敬亭山当涂(李白)→杭州(白居易、苏东坡、岳飞)→绍兴沈园平水镇(陆游)

    作者用30天完成对41位诗人的追寻。行程结束时,比尔说:“我所拜访的诗人们的墓地彼此之间竟有那么大的区别。有的简陋,有的宏伟,有的已经变成了农人的耕地,而有的则变成了乡村垃圾场。但他们的诗歌却流传下来,在那些甚至没有什么文化的农人的明灭烟火里鲜活着。那些诗并不会专属于富商或者高官,诗歌可以超越财富和权力,它直入人心,甚至能让人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 

    比尔很羡慕中国人,因为我们拥有这么多伟大的诗人,作为外国人,他都为能读到这么多伟大的诗歌而心存感激。比尔的古诗词造诣超过了太多的国人,他的这种情怀和举动,让我们这些与诗人血脉相连,却连书中介绍的诗人都认不全的国人汗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身为一个中国人,从小学语文就开始被动地背古诗,大概很难体会到古诗词这种带有历史标签的中华文明所带给我们的美好,如今却要通过一个外国人的羡慕来找回对自身文化的自信与喜爱。反过来,我们也应该感到自豪和高兴的是,我国古人的文采不仅感动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也征服和打动了一个又一个外国人。

    其实,我也是诗词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当我听到樊登老师读到,比尔在杜牧的墓前与村民分享他此行的目的,村民觉得没什么用,他却不这么认为时,他说:“那又怎样呢?”是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种自我肯定的方式让我深受感动,我忽然明白了他此行的真正目的。“诗者志也,诗者心也。”寻人不遇,其实不是真的在寻人,因为诗人都已经逝去,也不知道你的寻求。他是在追寻自己内心的一个梦想,遇与不遇其实都不那么重要。他说“不管我找到的地方是真的假的,我只需要找到一个地方来表示我的态度。”因为在作者的心里,找到了诗人曾经走过的路和看过的风景,就算是和诗人相遇,好似心灵碰撞,哪管别人怎么看。

    我们常常向往的“诗与远方”在哪儿?其实是在每个人的心里。

    这正如郦波老师讲的诗词的用处:

    当人生得意时,我会提醒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人生失意时,我会提醒自己:“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当面临非议与诋毁时,我会在心底告诉自己:“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当在医院查出肿块时,我会笑着对安慰我的医生朋友说:“人生自古谁无死,我也有丹心照汗青!”

    当人生踽踽独行、孤单寂寞,甚至孤独包裹、苍凉袭来时,我会在心底一遍遍地默念:“试问人间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所以,诗词从来不是决定输赢、彼此攻击,甚至提供炫耀、以资傲娇的力量。诗词只给人以修养,给心灵以港湾,给灵魂以芬芳。所以诗词是且只是一种抚慰心灵的力量、塑造精神的力量、滋养灵魂的力量!

    我想我们读诗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穿越时代去了解古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也不是以懂得的诗词之多来炫耀,而应该学习诗人那种在看花饮酒、临水登山、送别友人、怀念故人、品味历史、感慨人生等不同时刻,所表现出的或豪放,或婉约,或精致,或壮阔的气魄。读出诗词背后的灵魂与人生,来净化自己浮躁的心。

    世俗生活让人们越来越功利、匆忙与焦虑,活在红尘中而不自知,比尔向往诗人那种抽离红尘,在喧嚣的城市中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的感觉。这也正是我所向往的!那就是,只有心里宁静,才能真的感受到诗与远方的美好。

    听完此书,感觉自己的心情突然明朗起来。樊登老师用他边讲故事边讲书的方式对这本书做了介绍和精华解读,把作者对中国诗人和中国文化的那种景仰和向往讲得一气呵成却又意犹未尽。让从未读过此书的人也能受益匪浅。正如他最后总结的:“诗歌是用最柔软的方式,让每一个人变得更加坚强。”我们要学会常常要让自己的心保持安静,不为世俗所迷惑,多读诗词,以净化心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与远方在哪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ugy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