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班上的孩子比较浮躁,很简单的问题都能做错,究其原因是看到题就直接做,不认真审题,对于这些我经常提醒孩子认真审题,细心做题,耐心检查,学生听的耳朵生茧了,我说的嘴皮磨破了,仍不见成效,思来想去,就换一种方式吧!
下午的一次辅导课,我反其道而行之,上课伊始,就对大家说:“今天这节课就让你们当一次老师。”接着出示了这样一道题:
爸爸和奇思的平均年龄是27岁,两人的年龄的比是7:2,爸爸和奇思的年龄各是多少岁?
7+2=9
27× 7/9=21(岁)
27×2/9=6(岁)
答:爸爸的年龄是21岁,奇思的年龄是6岁。
看到这样一道题,大家都哄堂大笑,我故意一脸迷茫的问:“你们为什么发笑啊?”平常最调皮的刘玉谦边笑边说:“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奇思爸爸十五岁就有了奇思,再去掉他在妈妈肚里的那一年,也就是十四岁就有了奇思,结合生活来说是不可能的!”其他同学听完后连连点头。我趁热打铁,继续追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一个大笑话呢?”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说:“题目中所说的是平均年龄!” 看着学生骄傲自得的样子,我立马话锋一转:“这道题给了我们哪些启示?你有什么想说的?”
袁家田:“我们一定要注意审题,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我还想提醒大家的是,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后再做题。上次测验时,题目要求列方程解决问题,我没有用方程,虽然解题过程是对的,但没有按要求所以白白流失了应得的分数”
王泽楷:“我认为做完题后在检查时应该要结合实际,比如在我们这学期学习的分数混合运算中,有这样一道题公交车上有35人,到站时下了2/5,车上还剩多少人?我们容易列式为35-2/5=34.6人,可结合实际,不可能有0.6个人.这时我们就应该看分数是表示具体的数量,还是两数之间的关系!”
刘英楠:“我认为审题是最主要的不能光靠检查来纠错,小升初时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供我们检查。”
李一诺:“我同意刘英楠的意见,记得数学书上有这样一道题:成年人的身高与脚长的比一般是7:1,王叔叔身高是1.8米,他的脚长大约是多少米?”看到这道题我没有细想,就想当然的认为脚长包含在身高里面,如果认真审题的话,就能够清楚身高是从头顶到脚跟的距离,而脚长是脚尖到脚跟的距离,所以脚长并不在身高里面,像这道题就没法结合实际来判断是否正确了,所以认真审题是最重要的!”
……
听着学生的反思与分析,我深感欣慰,只有认真反思了自己的错误,总结出经验教训,才会将真理深入到时间中去。确实这节课后效果还是不错的,在复习中我多半将易错的题的讲解权交给了学生,他们在读题后,会下意识的先分析题,然后再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比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升!
在问题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应用,在应用中提升能力,孩子需要经历这样的过程,更需要得到能力的提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