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下午,《丹诏乡讯》报社举行了一场座谈会。会议由新任的报社主编沈建木主持。报人钟良成,黄家祥老师,杨钦海老师等好几位诏安文学界的前辈也都参加了会议。
会上李淑菲老师的发言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淑菲老师是我眼里的散文大家,曾拜读过她的散文集《收藏阳光》,听说她的第二本书也即将出版。一直以为她的写作之路顺风顺水,没想到淑菲老师说,在她刚开始写作的那十年,整整十年的时间,她都是在偷偷地写。因为害怕别人的各种冷嘲热讽:“写什么文章呢?还真把自己当作家了!”“写作能赚多少钱呢?”“写作!骗谁呢?”
无法以一人之力敌众口铄金的淑菲老师,只能选择背地里默默地坚持。这对写作者的能力与耐心是极大的挑战。幸运的是,凭着对文字满腔的热爱,淑菲老师最终坚持了下来,并且成功了!
年长我几岁的淑菲老师,在诏安文学界,是当之无愧的老前辈。我一方面佩服老师的隐忍与坚持,一方面庆幸于自己所处年代的宽容。
不是我自嘲,如果非得用“文学”两字跟我那些小家子气的文字挂钩起来,前面应该加上“抽屉”两字来修饰。我那一堆直白又笨拙的文字,更多时候只是记录我个人成长的一种符号。所以,关于文字,我只敢写在自己的日记本上,顶多也就发表在好友不过百的QQ空间里。与我而言,它们是名副其实的“抽屉文学”。
有趣的是,有一天我发现,居然有人喜欢读我的流水账。更出乎意料的是,身边竟然还有人怂恿我去给县报社投稿。他们说我那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文字,不比报上文章的差。
在好友们一而再再而三的鼓励下,2012年秋天,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将一篇不足千字的小文投给了《丹诏乡讯》。没想到,三天后,报社的编辑吴惠聪老师给我来电话,告知我的投稿将安排在下期将发表。电话里的吴老师夸我的文字写得好,特别打动人心,他还鼓励我一定要多思多写,多向报社投稿。
“多思多写多投稿”是吴老师给我这个小辈的鼓励,也让初次投稿的我感受到这个世界满满的善意。对文学充满敬畏感的我,对自己的文字大多时候是自卑的。在吴老师不断地鼓励下,我大胆地打开了抽屉,将自己隐藏的诸多文字公之于众。
不仅是我,座谈会上的很多文友都曾感受到吴老师给后辈们的鼓励和爱戴。说起他,我们中很多人都眼角湿润。如果远在天堂的他,能够看到今日不断成长的我们,能够和我们聚在一起,畅谈文学,那该多好!
参加座谈会回来,我做了一个决定,打算将自己的个人公众号“草舍小院”腾出来,做几期学生读书心得专题。一方面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书香四月,另一方面也想用一些实际行动来鼓励孩子们多读多写。
幸运的是,我的想法得到了几位小作者的一致认可。他们为自己的文字能够发表在老师的公众号上无比开心。
孩子们在公众号里的习作以我的名字开通原创。我的初衷是为了吸引部分成年读者的零星打赏,并将打赏收入当成稿费,全额返还给小作者们,刺激他们多读多写。
按照自己原有每星期一篇的步骤。第二个学生的读书心得发表的当天就收到了打赏。为了安抚没有收到打赏的第一个学生,我自掏腰包,给她发了5.20元的小红包作为稿费。
孩子终究是容易满足的。小丫头非常开心,说这是她人生中的第一桶金!然后,急匆匆地跑去朋友圈“昭告天下”了。快乐很简单,快乐也可以感染。为了回应小朋友的互动,我忍不住也去发了一条动态。
始料不及的是,我的朋友圈一发,孩子们的数学老师马上跑来文末赞赏支持了;我的文友朗月老师,散文女神见伊也来了。他们纷纷表示出对孩子们写作热情的支持,而在他们眼里打赏奖励是最直接的方式。
作为小作者和成年读者之间桥梁的我,分明感受到了这个世界满满的善意。这种善意源于对读书写作的爱,源于对稚嫩幼苗的呵护。这群孩子何其幸运!
从淑菲老师的叙述,到自己的亲身经历,再到学生们的奇遇,一路听来走来,我深切地感受到这个世界正以善意的姿态,悄悄变得美好起来。我们的下一代,将是幸福的一代。愿他们都能怀着感恩之心,书写快乐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