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5.19癸卯年 四月初一星期五
备注:Day552
阅读时长:35分钟
书名:《拆掉思维里的墙》
出版社:出版社
作者:古典
内容:好学生和好的职业人是两个概念。
好学生的特点是什么?第一,目标清晰;第二,从来不读闲书,提前准备,而且从不作弊。
但当你真的步入社会时,你会发现,社会上需要的不是这样的学生。
社会需要的是:
第一,先考试再去找书,所以你必须要读点闲书;
第二,需要持续地跨界;
第三,你要懂得“抄作业”,就是大量地互相学习。
在学生时期让你获胜的很多思维方式,在你新的人生阶段中恰恰会成为你最大的坑。
所以在人生中,每一个过去阶段的思维方式,都会对下个阶段造成一些障碍,这些障碍其实不是你真正遇到的坑,而是你思维里的墙。
这墙在认知心理学里把它称为mental model,就是心智模式,它会在不同的场景里有不同的表现。
还比如彼得·圣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在写《第五项修炼》的时候,也提到一个很形象的故事。
有个人冬天去旅游,掉到了一个大瀑布下面的水潭里,那个水在不断地卷动。因为当时是冬天,所以这个人如果不在四十五秒到两分钟之内游出来,他就会因为失温而死掉,于是他就奋力地游。
因为他是在游泳池里学会的游泳,所以他就不断地往边上游。但其实,当你被漩涡卷到水底,那个时候最好的策略反而是从漩涡底部横着游出来,这样是能脱困的。
因为越到水面,漩涡的吸引力就越大。但这个人却在水面上苦苦地跟漩涡挣扎,一两分钟后他就失去温度了。
彼得·圣吉说,这个人生前努力地想逃脱漩涡,在他死后几分钟内反而实现了。
在他沉下去后,就被漩涡甩出来了。
所以这两个例子很形象,一个是好学生和好职场人的例子,一个是漩涡的例子,它们讲的都是这个问题:你在平静的水面学会的、能让你脱困的技术,可能恰恰会在变化的环境中给你增加障碍;你这么多年来养成的听话、不乱动、好好学习、不出纲、不看闲书的习惯,恰恰会在新的挑战中有所改变。
我们头脑中很多习以为常的,或是引以为荣的思维方式,其实恰恰是错的。比如低风险创业,我们原来都是打工的,觉得老板肯定承担了高风险,肯定花了很多钱。
你打工的时候,看到这些创业者的经历,或者听了他们讲的成功学故事,你会觉得他们当年冒了极大的风险,做了很大的动作。
但当你真的冒着大风险,去做创业者的时候,结果会很糟糕。所以我觉得低风险创业这个理念本身也是在“拆墙”。
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我看到今年大部分人,他们过去仅仅需要很努力,被一个远大的意义牵动着就能前进,但现在他们可能没办法通过纯粹的努力来做得很好,反而需要做一些真正有意思的事。
做你觉得有意思的事,才能够做出心流,你才能够真正在这个时代做得比机器好,才能够做到卓越。
作者认为“躺平”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书中讲了一个真实例子,有个学生询问咨询师,说我就要毕业了,我特别不想写简历,特别想“躺平”,因为我一开始写简历,就觉得自己过去的四年都浪费了,然后我觉得自己写不出来,每写一次简历,都觉得HR看到简历后会觉得我很糟糕。
咨询师跟他说,那你就别写吧,既然这让你这么痛苦,你不如“躺平”。但你“躺平”别白躺,你做一个小动作:每天打开word文档写几行关于简历的内容,写什么都行,我就要求你写完以后一定要把它删掉。
这就很舒服,因为你不用面对这个事情了。这个学生觉得挺好的,于是他打开文档敲一行字,然后关掉文档,删除到垃圾箱里。
但这个学生很聪明,他每天打开文档,写的都是不同的内容:今天写自我介绍,明天写工作经历。七天以后,他就把所有东西从回收站里拿了出来,拼了一个还不错的简历。
启示:拖延症患者看完这一节表示很舒服,自律是反人性的,但是不去规律性地做一些事情又很难实现自我的价值,姑且不论是否达到目标,其实在这个过程里就是在锻炼自己对取得胜利的耐心。
我很理解哪位因为想到之前虚度时光而产生懊悔所以无法写出简历的同学。面对现实的无力感又让他感到特别无助。
万事开头难。咨询师的建议是针对他的心理特点,让其把一件事分成若干个步骤,但是每天只能做一次。这样的暗示即满足了学生逃避的心理也是为完成写简历这件事开个头。
人要学会适时求助,借助外力所产生的变化有时就能及时助自己脱困。
溺水的大都是会游泳的人,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就不能拘泥以往的经验,要顺势而为反其道而行之也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电视剧《霍元甲》中有个情节说的是霍元甲落水了可他不识水性就一直在水里扑腾,后来看热闹就笑话他武功虽高可惜要死在水里时,他抱着一块石头从水底河床走上了岸。
难能可贵的是是即使在忙乱之中霍元甲也在思考如何改变自己的劣势, 最终顺利脱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