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八千湘女上天山这段历史,还是因为刀哥的《奇台三十里》。然而,我当时也只是听了一些有关的解读,而并未深究。却不曾想,最近在微信读书上淘书时邂逅了《八千湘女上天山》这本书,于是便有了阅读的兴致。
《八千湘女上天山》一书共分为六个部分。
序章:命运的背景。
第一章:湘女进疆。
第二章:荒原上的爱。
第三章:最伟大的创业。
第四章:在风暴中。
第五章:湖湘子弟满天山。
目前,我只读了其中的前三个部分,现在想谈谈对这三个部分的看法。
序章里命运的背景这部分,简而言之就三件事。第一件事,作者论古今两千年以来的历史来论证:屯垦兴,边境宁;屯垦废,边境乱。在这两千年的历史事实面前,在新疆解放初期的历史背景下,上头做出了让军队来新疆进行屯垦的决策。然而,自汉代到清朝为止,屯垦往往是一代而终,而为了让军队能够长期驻扎于此,就得解决官兵们的婚姻问题,于是征召女兵就成了一项任务,而首先征召的地方就在湖南。
当然,在这个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给说一说,就是《新湖*报》公布征兵消息时,并没有提及让女兵去新疆是为了解决官兵们的婚姻问题的。因此现在的很多书友普遍存在这样一个观点:那些女兵是被骗去的,她们只是被当成了繁殖后代的工具。此说法虽然较为偏激,但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说明了当时的征兵工作做的却有不地道的成分。
第一章湘女进疆,主要讲湘女们在进疆路上的遭遇。从她们的叙述中,我能读出她们进疆的艰难,但是,我更能读出她们是一群真正有勇气、有理想、能够吃苦耐劳、愿意为国家做贡献的女性同胞。在这里,我想简单的说说三位女性。她们分别是熊令义、彭翠芳和王丽丽。
当时,新疆是很多人都谈之色变的地方。可是,为了当兵,即使是去新疆,那些女兵们也义无反顾。我想,熊令义就是一个代表。她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时尚,那时候的时尚就是当兵。虽说是时尚,但那也得多大的勇气啊。
彭翠芳经历千辛万古,才和丈夫阔别重逢,不料又因为丈夫的工作而做再次离别,她伤心,可是伤心的心绪很快便被其他东西填充。她说:在那个充满青春激情和崇高理想的时代,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是啊,一门心思全在工作上了,连伤心的时间都没有,这得有多拼命?
最让我动容的还是王丽丽。 她在弥留之际,还在向队友交代:还有,就是请转告部队的首长,他们花了那么多代价把我接到这里来,可我还没作什么贡献就走了,真对不起呀!读到此处,我便想起了那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啊,多么好的女孩啊,怎么就这样没了呢?
如果说第一章我看到的是湘女们的勇敢、吃苦耐劳和甘为奉献的话,那么第二章荒原上的爱我觉得就是一个重大的讽刺。
虽然说,那时已经开始讲妇女解放了,讲婚姻法了,但是很多人骨子里的封建思想仍未根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了新疆,便成了“组织之命,媒妁之言”,很多女兵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就稀里糊涂的参加完了自己的婚礼,成了别人的老婆。试想一下,这样强来的“拉郎配”又能让多少女性真正得到满意的婚姻?所以,第二章取名荒原上的爱真够讽刺的!这哪里有爱,更多的还是伤害和苦难吧。
而那些苦,却只能让她们自己承受,正如她们自己回顾这段历史的叙述:
她们为屯垦戍边作出了贡献,把苦涩埋在了心底。
来到这里后,苦吃了,这都没什么,但在婚姻上要接受这种间接或直接的组织分配,内心肯定难以接受。
忘记与记起,是一种良心的尺度。我以为我们已被忘记了。
招兵的首长讲了,招我们去新疆是上俄文学校,当护士,搞财经,开拖拉机。
所以,她们内心的苦像极了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不,她们比哑巴更苦,哑巴是因为说不出话来所以不能表述自己的苦,可是她们的苦在于即使跟别人说了,却很难得到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