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算法推荐,使用得比较早,也比较好的,是亚马逊。亚马逊很早就开始进行相关性推荐,主要是为了多卖东西了。从这么多年的情况来看,效果不算很好,也不算很差,其实还是在等待一个进展——人工智能。
如果仅仅是相关性商品,相对还比较容易,比如,你买了纸尿布,基本上知道家里有小孩了,于是,奶粉、小车、玩具、小孩衣服之类的都可以推荐了,逻辑上也基本上说的通。
但是,一旦深入到精神层面,新闻、书籍、视频、音乐等艺术相关的东西,那就麻烦了,深入人心,做肚子里的蛔虫,太难搞了。
江湖中传说,有一部分人群,在这一方面是顶级高手,我们大致罗列一下:赵高、秦桧、严嵩、魏忠贤、和绅……,看起来好像都是所谓奸臣,其实啊,只要是做到了最高等级,能在皇帝身边混的,都是一个级别,只不过,这几个人比较出名罢了。
这一小群人,最大的本领,就是领会、揣测领导意图,不仅仅是皇帝一个领导,而且是周围各个权力集团的意图,然后巧妙地平衡。这是一个功力,是这一部分人赖以生存的立身根本,也是职场人或多或少要具备的能力。
这个概念说了很多年,但也就是到最近,才有点看到了眉目。因为,推荐算法有一个基础,那就是大数据,只有积累了足够的数据,才能算出点东西来。比如,一个人喜欢看希区柯克,还喜欢看C语言,也还看伍迪艾伦,是不是有共性呢?不知道,只能通过扫描很多人的数据,才能找出相关性来。
不过,可惜的是,传统的有线电视和电影院体系,根本没有留存这些数据,只知道一个最宏观的总量数据。互联网的情况下,我们知道,几乎每个页面都埋下了行为跟踪代码,跟踪看了什么,以及每一段视频看了多长时间,哪个地方拖进度条了,评论发表了什么,这就可以慢慢积累数据,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能够越来越贴心了。
英剧《Humans》中设想了未来理想的智能佣人,自己具有学习能力,以致于,当妈妈的在女儿那里,都有在感情上被替代的风险了。
这就像谈恋爱,如果一个内容平台,无论是文字、图片,还是音乐、视频,总是感觉和你有共同爱好、共同语言,那么,“爱”的感觉就有可能慢慢出来,这就叫粘性——热恋中的人,不就是这种感觉吗?
因此,内容类平台将逐步从原来比拼规模,逐步过渡到当“小伙伴”、“小情人”的角色转型,大家喜欢到AB站看东西,主要还是因为那种“味道”比较相投嘛。
算法在快速前进,从N年前深蓝玩国际象棋,到今天苹果siri、谷歌googlenow、微软小娜和小冰已经直接面对大众,行为数据的后台人工智能能力,将是未来任何一个内容平台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不久的未来,我们都能够享受到和绅服务的待遇了,虽然我们都不是乾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