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听《鲁迅的独立思辨智慧人生课》中听了有关他个人婚姻,我对他的原配夫人朱安很是同情和惋惜。
鲁迅曾对朋友讲起朱安时说的话:“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朱安的一生,从未得到过鲁迅真正的爱情。
当时远在日本留学的鲁迅,接到了母亲寄来的信。信上说家里已经给他定了亲,要娶的是山阴县朱家台门的女儿朱安,年纪比鲁迅大三岁。在当时的中国,自由恋爱和自主结婚是少有的,基本都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鲁迅的好友孙伏园,后来说起这件事情:“家中屡次要他回国去结婚,他不愿放弃学业不肯回去。后来家中打电报来了,说母病危,先生回国了,到家一瞧,房已修理好,家具全新,一切结婚的布置都已停当,只等他回来作新郎了。鲁迅先生一生对事奋斗勇猛,待人则非常厚道。他始终不忍对自己最亲切的人予以残酷的待遇,所以他屈服了。”
面对这段不自由的婚姻,鲁迅无处可逃,只能默默接受命运的安排。眼前这个二十八岁的新娘,身材矮小,颧骨突出,缠着一双小脚,走起路来颤颤巍巍,完全就是典型的旧社会妇女的形象。
鲁迅曾向家人表示,要娶朱安姑娘也可以,但希望她能答应两个要求:“一要放足,二要进学堂。”
然而,对于旧时代的朱安来说,脚是放不大了,进学堂也不愿意,这些条件都很难达成,婚事还是照旧。
鲁迅和朱安是旧式包办婚姻的受害者,这样的婚姻是很难产生真正的爱情和共鸣的。
我在想,如果当年鲁迅提出的二个条件,脚是改不了了,但可以不在裏了,进学堂只要可以干嘛不去。如果朱安进了学堂,识得些字,再留在鲁迅的身边,天天向他学习,慢慢的就有了心灵的共振,我想朱安和鲁迅的婚姻应该是幸福的。
而朱安却选择了照顾长辈,操持家务,虽然遵守妇德,恪守妇道,努力履行着作为周家儿媳的职责,但她没有选择自己的幸福,甘愿作牛为马,没有价值的牺牲了自己的一生。
鲁迅的母亲总结他们这种名存实亡的婚姻状态,是“既不吵嘴,也不打架,平时不多说话,但没有感情,两人各归各,不像夫妻。”鲁老太太觉得奇怪,就去问鲁迅,朱安有什么不好?
鲁迅只摇了摇头说,和朱安谈不来,和她谈话没味道,有时还自作聪明。鲁迅所期盼的,是“谈话的对手”,是势均力敌的思想交锋。而朱安一没文化,二没见过世面,在丈夫面前又总是一副唯唯诺诺的姿态,怎么可能产生真正的心灵共鸣,又如何获得鲁迅的怜爱呢?于是,鲁迅从此也就不再愿意与朱安讲话,朱安也就成了鲁迅身边的一个“多余人”。
他们在旧式包办婚姻的束缚和折磨中,忍受着精神上的酷刑。在亲友们的回忆中,鲁迅与朱安的相处,完全是没有任何情感流淌的,整个屋子冷得像个冰窖,令人不寒而栗。
这样的婚姻还不如不要。
很为朱安可惜,鲁迅给她机会,她却放弃了。一个女人嫁了老公,自然要和老公的关系维持和谐才是,儿女婆媳要放第二。
朱安败给自己的不努力,明知道鲁迅是个读书人,自己没文化没见过世面,而老天把这样优秀的男人送给了自己,为什么放任他远离自己?为什么不天天围着他,向他学习,与他共舞!
夫妻是要同甘共苦,同进同出,同频共振的,所以要势均力敌才能共行到老。
女人一定不要放弃自己和追求自我的幸福。
成长自己,没机会要创业,有机会决不错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