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 or not to be本人大三,最近几天,和同学R聊天时,再次触及“该不该读研”这个话题。在和他的辩驳中,思维深度比我强的他总把我的观点压下去。这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我在半年前做出的“不读研”决定。
下面先说我原本决定“不读研”的理由。鉴于此部分内容较长,所以先给个目录。
1.选择了从商之路
1.1为什么没有选择走学术道路
1.2为什么没有选择从政
1.3为什么选择了从商
2.早点接触社会,为了早点碰壁
3.不怕碰壁或盲目碰壁,因为自己心态和反思的力量
4.父母老矣,自证一个能在社会好好生存的儿子
首先从个人理想说起,我希望在我的一生中,在正面意义的前提下,能做出尽可能大的对社会乃至人类有意义的事,具体表现为有影响力、具有“开拓人类新边疆”的性质。好吧,这样说得太泛了……下面我就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基于上诉我的理想,解释为什么我选择了不读研。
1.选择了从商之路
1.1为什么没有选择走学术道路
不少学术研究,都是跟着市场动态来走的,所以学术研究,需要商业的引领。从这个层面来看,商业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的作用更大,因为他创造了动机,而学术更多时候是一个执行者。
那有没有不跟着市场动态走的学术研究呢?答案是肯定的。但这种研究大多数被社会各界吐槽,因为当中的不少技术成果,纯属研发者的一厢情愿或者为了职称而弄出来的。而这样的结果就是:研发出来的技术产品毫无使用价值,起码站在目前的视角来看,毫无价值。
以上说的两种情况是大多数,还有少数是货真价实的具有真正意义的而又不能用目前的市场价值来衡量的研发。比如你在二十年前就搞的虚拟技术,比如你研究的是历史学,等等。这些前端的科技研发、历史规律的新发现,都能影响人类社会,改变人类发展进程。而这一点又是和我的价值观吻合的,那我为什么没有选择学术这条道路呢?
好吧,我必须承认,我自己不是那块料,从小的家庭环境就缺少这样的氛围。更重要的是,自己到目前为止,还是没有培养起对某个学科的浓厚兴趣。而没有浓厚兴趣支配下的学术研究,你想有一番大作为,是天方夜谭。
1.2为什么没有选择从政
对于没有选择从政,只可惜自己太晚意识到了这一点。《明朝那些事儿》是我的政治启蒙书,看完后,我对中国传统的士大夫尤为敬佩,也很想试试自己那种把一个社会或者国家扛在自己肩上的感觉,也就由此产生了从政的欲望。但只可惜,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已经是大二了。要知道,任何优秀的从政者,几乎都是从小就饱读诗书的,这样从小培养起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责任感才更为可靠。
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对于从政者来说,能看到自己的政治前景,是对自己有很好的激励作用。说白了,你要在政界有点作为,需要有相关的人脉,起码有一个可以给你指出一条明路的人。可惜,本人家族中或者朋友圈中,能和“官”字沾边的,少得可以约等于零。
其实这些还不是最最重要的,最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理工科学生,想做一道证明题,不过这道证明题有点特别,因为要证明它,需要用一生的时间,甚至可能我用一生的时间,也无法证明。
证明题是这样的:当自己达到了世俗观念中的“功成名就”的时候,依然能抵抗得了诱惑,不忘初心。
证明题中“不忘初心”的含义:能继续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不因外界的因素而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内心的选择。具体的模板是查理·芒格。具体的例子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70岁高龄的时候,一个人乘坐飞机外出办事,自己推着行李箱。
我为什么有证明它的可能:自控力。对于自控力,自我认为良好。具体表现为:现在每天坚持运动,每天睡眠时间控制在7小时左右,等等。
从政也可以证明呀,为什么不选择从政:因为习大大。不能不佩服习大大强有力的反腐措施,他那强有力的政策,让越来越多的从政者不敢贪。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官场上遇到的诱惑比以前大大减少,这样的话,以此来证明我这道证明题,底气不够。反观从商者,“功成名就”可以粗俗地体现在钱财的多少,而钱财万贯是优秀从商者的一种基本属性。那当你钱财万贯的时候,众多的诱惑就随之而来,只有在这个时候去证明这道题,才是最有说服力的!
回到这道证明题的根源——是我一厢情愿YY出来而已……
我一生中能否有机会去证明,还是未知数。不过心里有个盼望,总是好的。
1.3为什么选择了从商
在上一节中已经说了我选择从商的一点理由,下面还有三点。
1)我希望成为前瞻者
从商,或者作为一个企业家,就意味着你必须通过不断地和外界交流,再经过自己的思考,做那个市场需求的前瞻者。这种角色,是我渴望成为的。而且,这也算“开拓新边疆”的方式之一,正好符合我的理想。
2)以“无我”的状态做决策,是我的目标
我喜欢看历史,从历史的规律中,我看到了这么一点:一个人的失败,往往是因为在他做出决定失败决策之前,被别人捧得太高了,而最根本的原因是,是他内心也觉得自己确是高高在上的。每当这个时候,他做出来的决策将更加“自我”,难以看清事实的真相,也难以听清旁人的建议。
在“商”场也一样,那些被钱砸昏脑后做出的决定从来就不缺。所以说,“商”场,是一个更加考验人性的地方。在这个方面,对于我来说,是一个优势。因为我相对于其他同学,考虑问题时的私心更少,也能更冷静。
达到佛教里说的“无我”的状态,也是我希望用一生来追逐的生存状态。现在,在平时的沟通中,我也努力地去达到这一点:通过记录自己的负面情绪(通常是因为自私而产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在下次的相同情况下努力抑制它的产生。但实际情况是,想抑制它产生是很难的,我目前可以做的,是缩短从负面情绪转为正面/积极情绪的时间。而现在的自己,可以做到在数秒内迅速地扭转自己的情绪。
3)“商”场,有相对公平的环境
相对于官场,在“商”场上个人或者企业的发展会更为公平。在市场环境的影响下,能否在“商”场混,决定因素更多的是团队的执行力和眼光,相对官场而言,“关系”产生的作用不大。这样的话,对于我这种无家庭背景的人来说,从商,让我的未来有更多的可能性。
2.早点接触社会,为了早点碰壁
第1点说明了我为什么从商而不是从政或者走学术道路的原因,但是还是难以说明我为什么不读研。就算以后经商,现在还是可以读研的呀!总结起来,有下面三点原因。
2.1相信挫折让人成长
我不读研,是希望早点接触社会,早点接触社会就意味着早点碰壁(遇到挫折)。相比于在学校,在社会里,人接触的面将更广,人遇到挫折的概率将会更高。而我认为,人只有经过一番磨练,有深度的思想才会更容易地形成。比如明朝哲学家王阳明,假如没有龙场悟道,他的心学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出来。虽然他自己是说可以通过“格”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思想有深度,但到目前为止,他的后世还没有出现一个在心学方面造诣比他高的人。又比如季羡林先生,没有文革的洗礼,他的文字就难以让每个读者都肃然起敬,更别说他头上的那顶“学术泰斗”的光环了。
经历过挫折,得到锻炼的不仅仅是内心的韧性,还有对事物有“吃一堑长一智”的理性判断。这样,才能让自己在未来实现“开拓人类新边疆”的梦想成为可能。
2.2在社会环境中的学习更高效更实用
当同学知道有机会保研的我竟然选择不读研后,感觉很不解,觉得我错失了深造的机会。而我的观点正好相反,我恰恰觉得在工作中可以让我学到更多东西,我这里说得更多,也可能包括专业技能方面。通常来说,研究生和本科生最大的差距就是在专业技能上造诣深度的差别。
我之所以对自己能在工作中掌握能和研究生一比的专业知识充满信心,是因为面对工作中的压力,我能将其转换为动力,从而学得更快。我说的这一点,在个人项目实践中,并非没有实例。在一个软件设计的项目里,虽然我原来对设计软件的编程并不感兴趣,但由于一种责任的驱动,让我不得不喜欢上它。又由于有这样一个任务,我也能得到师兄、同学的帮助,我也迅速地从中掌握了必要的技能。而这种快速学习的机会,在一般的学校实践中,是少有的。
相比于社会的氛围,高校的整体氛围,实在让我反感。对于整天穿梭在研究生实验楼的我来说,对研究生的生存状态也有一定的了解,普遍有的那种懒散的氛围,不免让我这个本科生对他们难以有认同感。
除此之外,我还有一个个人观点:未来的研究性学习,可能普遍出现在社会中,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让它成为可能。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的公开课越来越多,系统学习的课程也出现得越来越多。那么以后在互联网上根据自己的需求主动地去系统学习,未必就比在高校中被迫地接受学校安排的固化的系统性学习差。而且,在工作中学习的最大好处就是学以致用,真正地做到“知行合一”。
2.3关于时间与个人发展的曲线图
在大三上学期,学了一门叫“创新方法TRIZ理论”的课程,在这个理论中,用图像描述了技术系统进化的曲线,如下图。
技术系统进化的S曲线族受到它的启发,结合个人的发展现状,也用类似的图像描述出我个人成长进程的曲线,如下图。
个人成长曲线图我敢说我在大学里有如此巨大的进步,并非盲目的自信:通过众多的实践及实践后的反思,还有多阅读,已经逐步让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越来越清晰,自己的信心也是有了指数级的增长。最具有代表性的表现是:自己在大三参加了一个演讲比赛,并顺利进入复赛。而演讲这件事,是我在大学前自认为是自己最不可能完成的事。
3.不怕碰壁或盲目碰壁,因为自己心态和反思的力量
第2点讲到我希望多碰壁,但这就会产生两个问题:假如碰壁碰得多了,造成心理阴影,导致下半生萎靡不振怎么办?必要的碰壁才能成长啊,假如经常是盲目地碰壁,你还能成长?
我的应对方法是:就算前者的假设成立,我也不会让它的结果发生;后者,我不会让它的假设发生。而我有底气说出这句话,是因为我相信自己心态和反思给我带来的力量。心态好,让我即使遇到再多的挫折,也依然身心坚挺。勤于反思,让我不断反思自己犯错的原因,并总结规律,让我在之后的实践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我有如此的信心,也是基于我已有的经历。在上个学期,我看了稻盛和夫写的《活法》,书里列举了他遇到的挫折,比如升学不顺、迫于生计帮父亲卖纸袋等等。相比之下,我的经历也和他差不多。但关键是,我从来不认为那些是我经历的挫折,充其量就是生活中的一丝不顺意。由此也可看出我拥有一项别人少有的技能——自我洗脑。回想某些往事,自己总能将它的负面性转化为正面性,进而转化为促进自己行动的正面力量。自己的恐怖之处,也在于此。
我能有好的心态,也得益于我勤于反思的生活习惯。大学以来,自己就有写随笔的习惯,到如今,在A4大小的本子里,已经写了近200页。这个习惯,让我对大学里的经历的事及其想法和感受都记录了下来,而这些海量的“档案”,是分析自己最好的资料。
4.父母老矣,自证一个能在社会好好生存的儿子
2016年,父将70,母将60,每每想起,感伤一阵。
虽然父母不强求我立即出来工作,妈在之前和我的通话中,也希望我去读研深造。但自己的内心里,觉得家有如此高龄父母,自己以后还继续伸手向父母要钱,实在是件不要脸的事。
大学期间,每次回家,都听到父亲关于整改房屋的看法,也显示出他老人家在帮我盘算未来。我想证明自己有能力自己把控未来,却不知以什么证明给他看。或许钱是最有说服力的,然而目前我没有。
所以,能证明自己真的能在社会中好好生存的,就只能真正地去社会中磨练了。
以上部分就是“我为什么选择不读研”的原因,下面部分将会讲诉“我为什么还是选择不读研”。下面的内容主要是针对我和R同学在考研问题上有争论的点展开来谈。
在和R的讨论中,我虽然对于他的观点难以反驳,但他的观点也难以说服我。于是,我花费了一晚上的时间好好地总结我们各自的观点,以下列举了主要两点并记叙我的思考过程。
1.考研后能让你境界更高?
R始终认为读研会比不读研好,是因为他觉得考研会让你的境界提升。怎样才算境界高?他便画了下面这个图:
研究生与本科生之别并说:“大数据你信吧?这个曲线就是大数据出来的!”
我驳:“你以大数据预测个体,是很有局限性的。”
“但起码你按照大数据做事,就降低了你失败的风险啊!”
我无法对他这个观点信服,因为相对于数据,我更相信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论做什么事,影响能不能做成功的因素,是人的心态,这是我始终持有的观点。
而且,对于不读研这个选择,我是经过无数次询问我的内心后做出的选择,所以我觉得这是属于我的最佳的选择。这一点,或许是受到王阳明心学的影响吧。
2.读研能使自己的同学圈级别提高,而以后的事业最能依靠的是以前的同学?
对于他说的“读研能使自己的同学圈级别提高”这一点,我并无多大异议。但对他说的后半句,难以引起我共鸣。因为我觉得,以后在工作中,一样能够积累能够患难以共的有价值的人脉。而且,就算你的同学圈的级别更高,最后他们能否成为对你有用的人脉,还是未知数,取决因素是你本人,具体因素包括你平时的为人处事等。
R又用几个目前成功的企业家的例子说明:以后能一起和你创造自己的事业的人较为可靠的是你以前的同学。的确,你从成功的例子中,总能总结出一些规律,但我们也能找出一些反面的例子。R再次反驳,马云虽然没有读名校、考研,但他的英语专业能力是可以排全国前5%的。我:“他的专业能力也得益于他的学以致用,所以他毕业后是从事英语教师,没有读研。”
经过反思后,我发现他的观点并非无懈可击,更多地,是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而我在和他的讨论中之所以会被他的观点压住,是被他看问题的宏观角度所震住。
虽然R的学习成绩不怎么样,也从中反映出他的执行力差(他也亲口承认这一点),但他的思维格局,可以说是在我所认识的大学生中最强的,他能拍着胸口说哪里的发展会越来越好、哪个大公司正在走向衰亡,且不说他预测的对不对,他能有这样宏观看问题的意识,还能列举出不少证明他观点的证据,在眼界方面实在能把普通大学生甩掉几条街。他的思维深度让我经常不知所措,因为我还从来没有站在一个如此高的维度去看事物的发展。
从中,我也能向R学习到不少东西,比如如何提高自己的对行业的“预判”能力:通过文章追踪软件,持续地关注某个领域,做出自己的预判,一段时间后,自己预测的和实际的发展情况做一个对比,就知道自己思维里存在的缺陷。
哎呀,扯远了……
回到我们一开始讨论的“读不读研”的话题。
其实读不读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每个人的选择都没有对错之分。正如我和同学R,我们有各自的想法,有各自的打算,我们的争论,注定是没有结果的。
因为,自己的未来,只能由自己定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