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了这部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大悲剧—《福贵》。这是根据余华的小说《活着》改编而成,我没有看过这篇原著,这两天特意找到一些介绍。就改编后的《福贵》而言,跌宕起伏的剧情和细腻的人物情感表现,深深地震撼了我。
主角福贵的一生,其实一生离不开他母亲和媳妇带给他的福和贵,没有这两个人,福贵的人生将如何不堪是无法想象的。
晚上睡觉前,突然想到了我姥爷,他的一生与福贵有太多相似之处,不喜欢读书,拉胡琴一辈子。也是因为家里很早安排了结婚,因为有姥姥在身边,始终没受什么罪。虽然家境没落,但因祸得福,解放后并没有受多少罪,也许就是前人积德行善留下的福音。姥爷的父亲是一个大军阀的师爷,告老还乡后给了一大笔钱,在山东置地办纱厂,后来慢慢都被骗的差不多了,举家迁移到了保定,家产虽然开始大幅度缩水,可是每年的逢年过节,还是不断地救济穷人,发吃的发衣服。到解放正好把家里的财产基本上都散光。我只从老一辈那里听到,解放前在保定,姥爷父亲家里还是好几进院子,很多的佣人,最后都成为了家里的亲人。
回来说电视剧《福贵》,演绎了没落地主分子福贵由吃喝嫖赌无所事事变成一个地道贫农的坎坷一生。有幸的是富商的女儿陈家珍嫁给了他,并且陪他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路。家珍,一个知书达理能文能舞俊俏的富家女,没有答应其他英俊小生的婚事,唯独看上了会跳花鼓灯戏的浪子福贵,选择了福贵,也就预示着家珍选择了自己坎坷的生活。福贵得到了家珍,就如他台词中所说:家珍就是他的福,家珍就是他的贵,没有家珍,他的福贵也就名存实亡了。
剧中,最让我掉泪的是家珍与福贵的哑女凤霞,从小就非常的乖巧懂事,不论什么事,她都会极力的帮助和维护她那不争气的爸爸,对妈妈更是贴心。长大一些,凤霞因为一次发烧不能及时救治,而惨变成了哑女。剧中很多凤霞的故事场景,如十三岁时候,为了让弟弟上学,父母不得不狠心把她送到城里帮人干活,夜里偷偷跑回家,父母的心都快碎了,安排她睡在弟弟旁边,这些都击中着我的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凤霞是不幸的,但凤霞又是幸运的,不幸的是自己天生丽质,在一次高烧病退后变成一个又聋又哑的残疾人,有幸的是周边的亲人对她倍加呵护,期间有比她小很多的弟弟有庆,还有教孩子们识文念字的胡凯,还有忠实憨厚的二喜,有省城派来教花鼓戏的张键,救治凤露聋哑的小罗医生。当然还有村里好吃懒做的二愣与城里有几个臭钱就飞扬跋扈的大虎这些无赖等等。他们都能从不同的侧面看到凤霞的聪明伶俐,娇人可爱,为这样的女子动心当然是不足为奇的。
折回头再说说福贵。福贵,从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富家子弟到输光了全部家产最后落得个脸朝黄土背朝天劳作的贫农,有其说是时代造就了他,不如说是家珍改变了他。我们知道,无论福贵年轻时候多么混蛋,但家珍的话如同圣旨,只要是家珍说的,他是言听必从,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一个爱字。整个剧中,福贵对家珍的爱是无所不在,无处不存,那爱之深观之切,我们都能感觉到。家珍的善良与豁达,感化着周边的人们,也影响着他们的子女,有庆的死,就是家珍教育出来的,助人为乐,紧急关头不要弃之不管不顾,虽然颜莉莉是家珍的情敌,但紧要关头有庆还是用生命去挽救颜莉莉的生命。
长大后的凤霞,心里也装着自己的心上人--胡凯老师。但阴差阳错,那个变幻莫测的动乱时代,不会让每个人美梦成真的。与胡凯多次失散后的凤霞最终嫁给了憨厚的二喜,并且生下了一个胖儿子。就在凤霞生下儿子那当,二喜回家给瘫痪的家珍报喜,不幸坠何身亡。看到这里让人隐隐作痛。
福贵的一生,由牛→羊→鹅→鸡又从鸡→鹅→羊→牛变回原样,虽然由开头的牛又回到了最后的牛,开头的牛与最后的牛有着质的变化。但期间福贵经历了很多,失去了很多同时也得到了很多。
这部电视剧,真的太残酷,不时的让人泪奔。凤霞走后不久,家珍也走了,福贵一个个送走自己身边所有至亲的人,孤零零的站在山头上,微风吹着他裤管里那条纤细的双腿,给人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他无神的双眼望着远方,望着望着……
存在的价值:《活着》
余华的《活着》是一部关注人生苦难及苦难中生命个体生存意叉的写实力作。小说的价值已从文学的层面延伸到整个人类生存意义的深刺的哲学命题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活着》是余华创作过程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名为《活着》,其实是由一连串的死亡故事组成,讲述了主人公福贵经历的千辛万苦:他的家人一一离他而去.而他却坚韧地活下来.表达的是孤独的个体在困境与抉择的生存边缘上的存在价值以及芸芸众生粗糙的却不屈不挠的生存意志。
《活着》既让我们看到了活着的艰难.活着的困惑:也让我们理解了活着的可贵.活着的必要。存在的价值.让我们坚定了活着的毅力和信心。如作者在序中所言:《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触及到普通中国人积极的生存意识、生命意识。生命的意义即在于生命本身存在的价值,它来自“活”。也就是说,“活”的意义只有到这个人世间去寻求。“活”在这里便是挣扎奋斗和这种挣扎奋斗的成果和胜利:终于活下来了.“活着”便是全部意义。
活着是一个永不变的主题。在《活着》中,我们看到一个人生命中有太多的苦难和意外,其中死亡是主旋律.但主人公福贵在苦难和意外中并没有倒下.而是努力又淡然地活着。富贵所经历的苦难,所面对的亲人的死亡.直至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人.这里面的惨烈本来是不亚于余华小说中的任何一个人的.但余华成功地为富贵找到一条缓解苦难的有效途径——忍耐。没有血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地尖叫.甚至都没有愤怒.有的只是福贵在生活中磨练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忍耐包容着一切。以致再大的苦难来临,福贵也能将它消解。
《活着》中的主人公取名福贵,却既无福又无贵,大吉大利的名字和他心酸坎坷的身世相对照.“福贵”二字所蕴涵的全是难言的痛苦。生活中所有的苦难都在他身上体现:破产、失父丧母、被抓壮丁妻离子散、战场上的死亡、女儿成为聋哑人、因贫困而不得不将女儿送人、自然灾害带来的饥饿、妻子患软骨病而无法劳动且随时可能死亡、儿子因荒唐的医疗事故而丧生、女儿因产后大出血而死亡、妻子最终被疾病折磨致死、女婿因意外事故死亡、孤苦一人独自养育孙子、孙子因长期饥饿暴食而亡、以及全家人为了生存而付出的无休止的劳作。
抽象的苦难是易于接受的.最不可接受的是.所有这些痛苦,都加于那些最为善良最为美好的人物身上:贤良而含辛茹苦的妻子、懂事而忍辱负重的儿女、善良而豪爽厚道的女婿,幼小而活泼可爱的外孙。富贵面对这些人生的无常、残缺与痛苦及人生历程中无法避免的劫难、福祸之力的压迫。没有颓唐消沉,怨恨愤怒,也没有像春生那样,用一根绳子轻易地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是默默地在角落里舔着伤口、坚强而又平静地生活下来了。所有这一切,都指向“忍耐”二字。
这是一种柔韧的品质。时刻保卫着内心免遭苦难这种生活暴力的破坏。《圣经》说,“爱是恒久忍耐”,这话也可以理解为。恒久的忍耐可以产生爱,福贵就是这样的人。
苦难加上忍耐,塑造了他宽广、坚韧、温婉的性格,他的生存,甚至不像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结尾所说的那样是“在苦熬”.对福贵而言,苦难已经消失于无形.他的内心有的只是道禅思想中那种面对生活时的超然和平静。为什么会如此超然和平静?答案也许就存在于苦难本身。
福贵曾经拥有过财富、地位和女人。他没有珍惜,后来他失去了这一切。但他却得到了爱。他拥有母亲无私的爱,拥有妻子对忠贞不二的爱,拥有孩子、女婿的尊敬和孝顺,而正因为他拥有并珍惜这些。在经受了如此巨大的打击.仍然没有失去活着的勇气.其实这里面已经包含了生命的意义.那就是人性中的善和中国底层老百姓之间特有的相濡以沫的温情和他们朴素的生存哲学。
这一切使卑微的生存变得富有尊严,使受苦受难显得温暖,这就是人性的光辉。余华说:“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寥寥的12万字.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承纳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坚忍,顽强。这应当便是生命的力量罢.尽管有些苍凉的意味。
正如作者所说,“《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福贵默默地承受着生命给予他的一切苦难.把这些苦难都消解了在自己的忍耐中。作者主张用忍耐来应对生命中出现的苦难。他认为只有忍耐才能使生命免受苦难与不幸的威胁.才可以产生活着的勇气和力量。忍耐才是最大勇气的活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