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参加了一个网文培训。
有个网络大神说了这么一句话:“那些传递人类精神文明与价值的活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自嗨,按照网文的套路来,男主一定要强,女主一定要漂亮,不要瞎创新。对于网文,创新的只能是人物设定,框架最好不要动,否则会浪费时间。”
其实他说这话的时候,有五年零收入的写作经历。
我们真的无可厚非。
但是公共文化的贫瘠,也是个事实。
没有滋养好作品的土壤与生存空间。
整个写作圈也充满了后现代主义的硝烟味——只要你有手机号,你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作家。
各种通俗文学也就齐上阵来,然后浩浩荡荡的把文学推上一个世俗的巅峰状态,而总有些特别了解读者心理又懂得哗众取宠的人登上大神的宝座。
有人说:“雅俗共赏不好么?你没看最近好多部电视剧都是网络小说诞生的,何必抱着个经典的名号把文学搞得那么高不可攀甚至束之高阁才高兴?”
的确!通俗文学是易于传播与推广,但是中国之所以这么灿烂文明,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我们的祖辈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
而现在的问题是,真正的作家,面临着生存压力。
所以这么说,因为我有一个作家朋友,早在十几年前就出版过好几本书,而且现在又写了几百万字去找不到愿意出版他书的人。
我经常在微信里问他:“最近在干什么呢?”
“改编网剧,或者写报告文学,或者挖掘革命先烈动人故事。反正没有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主要是没时间。”
我问他:“那你怎么不写啊?”
回答:“我要吃饭啊!”
我无言以对,吃饭当然是头等大事。
不过他但是反过来不停的告诫我:“你写东西,一定不要自我阉割——写你自己想写的东西。纵着写,就对了!咱们这一代人不看,留给下一代人。”
听了这句话,我感觉他是劝我做文学界的“梵高。”
我仔细想了想,可能我这么做的结果,既这一代与下一代都做不了梵高。最后的结果只会郁闷而死。
所以我又暗自庆幸:“幸亏我还会设计,要是职业作家,可能我会饿死。”
所以翻来覆去的想,翻来覆去的讲,最后还是归到一个点上——写作有饭吃么?
答案是:“没有!古往今来亦如此。不信看看小说的巅峰作者《曹雪芹》,据说他喝粥都喝不起了。”
但我又突然想起他作品里那道:“茄鲞。需要用好几个老母鸡把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子、各色干果子,都切成钉儿,拿鸡汤煨干了,拿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乘在罐子里,封严了……”
这居然是一个连汤都喝不起的人写的。
由此可见,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是哪些真正甘于奉献的人用生命与才华奉献的结果。
我不想厚非那些网文作者,毕竟他们也要一日三餐。
但我希望大家给予纯文学多一点支持与理解。
给予这些为公共文化作出贡献的人一些更宽,更好的创作环境与物质支持。
免得我们都成了娱乐的一代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