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有一鞠国,仅存于唐代,后世未见其只鳞片爪的记录。从何而来?去往何处?翻遍史籍茫然矣。只能从史籍的寥寥数语中剥丝抽茧,理出一个搜寻的脉络。
《新唐书•卷二百十七下》:“有鞠,或曰祴,居拔野古东北,邻于黠戛斯剑海之濒,有木无草,地多苔。无羊马,人豢鹿若牛马,惟食苔,俗以驾车。又以鹿皮为衣,聚木作屋,尊卑共居”。
《通典•卷一百九十九》:“鞠国在拔野古东北五百里,六日行至其国。有树无草,但有地苔,无羊马家畜,鹿如中国牛马,使鹿牵车,可胜三四人,人衣鹿皮,食地苔,其国俗聚木为屋,尊卑共居其中。”
这个鞠国的定位古籍中都是以拔野古为坐标,那拔野古在哪里呢?拔野古为古部落名称,又名拔野固、拔曳古、拔也古,是蒙古民族最古老的族群,起源于贝加尔湖东侧的巴尔古津地区,位于巴尔古津河(古名为巴尔忽真河)注入贝加尔湖处的河滩地区,即今俄罗斯巴尔古津斯基区。从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首府乌兰乌德到巴儿古津还有三百多公里。蒙古诸部统一前,拔野古部世居其地,成吉思汗曾与蔑儿乞部屡战于此。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拔野古部并入蒙古,称巴尔忽部。清初一部归顺清朝,赐名巴尔虎,迁至呼伦贝尔草原的巴尔虎三旗,还有一部迁入外蒙,留在原地的一部与临近部族不里牙惕等融合为今日俄罗斯布里亚特人。《唐书》:“拔野古一曰拔野固,或为拔曳固,漫散碛北,地千里,直仆骨东,邻于靺鞨。帐户六万,兵万人。地有荐草,产良马、精铁。”拔野古虽地千里,但主要聚居地可认为是巴尔古津河谷地。东北五百里属巴尔古津山,海拔2500余米。《唐书》中还有提示:“邻于黠戛斯剑海之濒”,这个黠戛斯也很有来历,以后再讲。《毗伽可汗碑》记载,公元711年后突厥毗伽可汗攻击黠戛斯与鞠国,这两个部落曾联合防御对抗后突厥。发现于1909年的回鹘《磨延啜碑》记载,后突厥灭亡后的公元750年,黠戛斯与鞠国同时受到了回鹘的打击,鞠国一千余人被掠走。鞠国与黠戛斯的这种同盟或者臣属关系史籍不载,但碑刻几次出现其联手的记录,看来关系极为密切。剑海查遍古籍没有这个名字,但有剑水,又名剑河,《北史·突厥传》: “其一国于阿辅水、剑水之间,号为契骨。” 契骨即黠戛斯在南北朝时期的名字。《新唐书· 回鹘传下》: “黠戛斯,古坚昆国也。……有水曰剑河,偶艇以度; 水悉东北流,经其国,合而北入于海。” 这个剑河元代称为谦河,《元史· 地理志》 : “谦州亦以河为名,去大都九千里,在吉利吉斯东南,谦河西南,唐麓岭之北。”吉利吉斯也就是黠戛斯。所谓剑海很可能就是指剑河与贝加尔湖之间的区域。鞠国根据其“有树无草,但有地苔”的自然生态描述,应该就在寒带苔原与温带泰加林地的中间过度地带,自然分界线在北纬55度左右。根据以上资料,我们可以认为鞠国位于贝加尔湖北边的勒拿河周边山地,主要聚居区应该在湖东北角的巴尔古津山区域。“豢鹿如牛马”,指的是驯鹿。
唐朝以后鞠国再未见史册,但从当今民族的习俗与生活方式可大概了解其发展迁徙路线。1658年鄂温克使鹿部落从列拿河迁到额尔古纳河右岸地区,1965年9月,定居于内蒙古根河市的敖鲁古雅河畔。他们住的还是“聚木为屋”的撮罗子。生活在俄罗斯埃文基自治区的埃文基人是与鄂温克族同源、以渔猎和养驯鹿为生的通古斯人。那里也是著名的通古斯大爆炸发生地。据说他们的先祖也生活在贝加尔湖区域,受布里亚特人排挤向北迁徙到现在的住地。埃文基东侧的雅库特人中也有与之生活习惯相似的族群。这些应该是鞠国的后人吧。
唐突厥地图 唐书 鄂温克使鹿部落 撮罗子复制品 贝加尔湖周边现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