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讲了古代推崇禅让制的说法,这一期讲讲古代反对禅让制的说法。
禅让考辨(二)荀子是最早批评“禅让说”的学者。他说:天子位高权重天下无敌,谁会二了吧唧的把天下让给别人,那些著书立说的世俗人所说的禅让全都是哄娃娃的。荀子把“禅让”看成是虚构的,是浅薄和鄙陋的说法。(引文载自《荀子˙正论篇》:“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擅让。”是不然。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夫有谁与让矣!’”)
禅让考辨(二)韩非子也反对禅让说。这个河南佬有点意思,他本是荀子的爱徒,虽跟随荀子学习,但却不学荀子的儒家思想,而是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即野蛮无情的法家,看起来有点“变态”。韩非子的嘴皮子很溜,他能把你绕得“球迷杏眼”,不信你听:
“社会混乱的原因就是尧舜商汤文武这些你们口口声声称赞的圣人所造成的,他们违背了君臣之间的道德准则,英明的君主应该能够驾驭臣子,贤明的臣子应该忠实履行职责拥戴君主。可是,尧还是帝王时,就把臣子舜奉为君主;舜做臣子时,也把尧当做是臣子;商汤与周武王作为臣子,却杀害了自己的君主。你们天天夸赞这样的人,天下能不乱啊?”(引文载自《韩非子·忠孝篇》:“皆以尧舜之道为是而法之,是以有弑君,有曲于父。尧、舜、汤、武或反群臣之义,乱后世之教者也。尧为人君而君其臣,舜为人臣而臣其君,汤、武为人臣而弑其主、刑其尸,而天下誉之,此天下所以至今不治者也。夫所谓明君者,能畜其臣者也;所谓贤臣者,能明法辟、治官职以戴其君者也。)
你看明白这厮的意思了吗?反正我是“球迷杏眼”了,你要说你看明白了,那我马上送你一句上期说过的话:“装逼者挨揍乎不宜惯之……”你说你没看懂,唉……这就对了,认怂才是好同志嘛。我就不厌其烦地再解释一下:“尧自以为自己英明,却没能用英明驯服舜,舜自以为贤明,却没能用贤明来拥戴尧,反而夺取了尧的王位,商汤、周武王自认为有道义,才流放、杀死了自己的君主。这些人都是凭借贤能才危害到君主,而世人却夸赞他们的贤。”言外之意,就是这所谓的贤,仅仅是做出来的。(引文载自《韩非子•忠孝篇》:“今尧自以为明而不能以畜舜,舜自以为贤而不能以戴尧;汤、武自以为义而弑其君长……今舜以贤取君之国,而汤、武以义放弑其君,此皆以贤而危主者也,而天下贤之。”)
禅让考辨(二)韩非子的能说会道,把个嬴政爱得是死去活来。李斯一看,小样儿,再让你这么下去,我还怎么做“米仓中的大老鼠”呢?不行,得赶紧弄死丫的以绝后患。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韩非子这厮绝对是死于嘴也,哈哈哈哈。在这里也奉劝各位:嘴上无毛,不要瞎嚼。
从韩非子的话中似乎看到了尧舜之间有点矛盾,是与否,我们再让他说话。
“舜逼迫尧,禹逼迫舜,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这四个王都是杀害君主的臣子,但天下人都称赞他们。”(引文载自《韩非子•说疑篇》:“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把舜和禹居然说成是杀害君主的臣子,这哪里还有什么“禅让”!如果你觉得韩非子是信口雌黄的话,那么我只能使出杀手锏了——
禅让考辨(二)公元281年(西晋太康二年),汲郡有个叫不准(读音为fou biao,瞧你没文化那样儿,哼哼)的人,盗掘了魏襄王的陵墓,结果发现了写在竹简上、共有10万多字的古书。据说,他刚进墓道,火把就燃尽了,他便用墓道里的竹简照明。几天后,官府才发现被盗一空的墓穴,晋武帝得到王陵被盗的报告后,极为重视,立即派人进行清理,最终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竹书”,又被后人整理为《古本竹书纪年》。经过考证,《古本竹书纪年》的史料价值极其重大,若干记载都被考古成果所印证。盗墓贼不准的这一“功绩”,一直为学术界津津乐道。
禅让考辨(二) 禅让考辨(二)据《竹书》记载:舜因为尧德行衰微而囚禁了尧,并且阻止丹朱和父亲尧见面。另有记载说舜将尧囚禁在平阳后登基了。(引文载自《汲冢竹书》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复堰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竹书》的记载着实让人吃惊,这尼玛直接打脸了——我们的历史课本明明是“德行高的让与德行高的”,难道我们多年来学的都是“伪历史”?这个问题不能怪今人,而应该怪古人,在儒家传统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这样的记载直接违背了“经义”,是必须要剔除的洪水猛兽。现在我告诉你了,你可以自行判断到底哪种符合真实情况。
此外,孟夫子常年奔波在外、到处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可能是太累的缘故,说话就难免有瑕疵。他本来是推崇禅让制的,可有时候说的话就不小心打了自己的脸。上一期我引用了墨迹玩意儿万章和孟夫子的问答,其中有这么几句话:“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禹避舜之子于阳城”“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这三句话可是深藏玄机啊。三句话中都有一个“避”字,“避”顾名思义就是躲避、逃避。舜、禹、益为什么要躲避尧、舜、禹的儿子呢?用禅让释解的话明显说不通,只能用矛盾来解释。人与人有了矛盾时,才会躲避,而且这个矛盾的具体内容也只能用争夺领导权来解释。
《竹书》对这个问题也有记载:“益干启位,启杀之。”两相对照,事实再清楚不过!此外,还有很多旁证。韩非子曾说:“禹死时要把天下传给益,启的人便互相联合起来攻打益而拥立启。”《战国策》也说:“禹把位子传给益,让启做益的官,等到禹年老时,认为启治理不了天下,就把国家大权给了益,启和他的党羽们杀了益,夺取了天下。这样禹名义上是把天下给了益,其实是让启自己夺取天下。”(引文载自《战国策˙燕策一·燕王哙即立》:“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仔细斟酌上面三则材料,发现虽然说的是同一件事,但仍旧有细微的差异。《竹书》和《战国策》说的是“启杀益而夺帝位”,《韩非子》说的是“启的人杀益而拥立启”,前者的犯罪主体是启,而后者的犯罪主体是启的人。前者直接否定了启的贤,而韩非子却将一切罪名推给了别人,这和法家冷酷严峻、视皇权为唯一、视人命如草芥的思想分不开。放到现在,枪毙他十回都不过分。
禅让考辨(二)从上述所有的记载看,“禅让”的真实性要大打折扣了。即使是真实存在的,也必然是充满了矛盾与斗争。
反观许由、巢父、子洲支伯、北人无择等人相继拒绝帝位,说明这个位子不好做呀,与其在争夺帝位中死去,不如趁早溜之大吉,还能保留一条小命,老婆孩子热炕头。待到天色将晚,然后抱妻上床。不管世间破事,统统去他个娘。岂不快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