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
唐 ·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这首简单的七言诗可用一个词概括——“直接”。语言直白,情感直接。
诗的意思一目了然,不须翻译。一个本来不知愁为何物的闺阁女子,在阳春三月梳洗打扮登上翠楼。
但题目既为《闺怨》,怨在何处呢?来了,在这里,“忽见陌头杨柳色”,打扮艳丽的女子正满心欢喜地欣赏春景,却不想一眼看到了路边的杨柳,于是“悔教夫婿觅封侯”,心里升腾起一股懊悔的情绪,真是后悔让我的夫君为求取爵位而远赴边疆啊!
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里,女子本来开开心心地游春踏青,却反而被春景勾起异地恋的伤心事。闺怨诗自然少不了“怨”,这个女孩子的“怨”来自哪呢?不是游春者成双成对闯入眼帘对异地恋的直接打击,不是好事大妈追着问,“怎么没跟男朋友一起来呀?”的烦躁,也不是“小娘子我看你一人形单影只不如与我一起游玩吧。”的浮夸。
而是春色满园你却不在我身边的愁绪,是老树新芽无人共赏的淡淡哀伤。
整首诗简单直白得很,选择的春柳意象也是古典诗词中随处可见。难得的是最简单的意象,最简单的词句却一语道出了人心底里最真实的情感。
不知女子与她的夫君之间是否有关于杨柳的故事。
也许有。
昔日曾携手同赏春景,依春柳。如今人面不知何处去,细柳依旧漾春风。
或者男子曾将柳条编为花环赠予女子?
或者临行前那为送别折下的柳枝?
也许没有。
只是因为君不在,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亦无人可说。当人们看到美景总是想要分享给所思所慕所爱之人,这样的情感跨越千年竟全无隔阂,单单读到“忽见陌头杨柳色”这一句顷刻间便与古人的情感交缠在一起。
情景交融,寻常人,寻常景,轻轻掠过,电光石火之间直击内心,寻常情,最难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