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弱者”。他们有的家境贫寒,却拥有常人难以拥有的精神财富;有的丧失至亲,却化悲痛为力量,始终勇敢、顽强地活着;有的身体残疾,却胸怀大志,用勤奋和智慧书写壮丽的人生篇章。当我们与这些“弱者”不期而遇时,应当如何处理和他们之间的关系?通过阅读《汪洋中的一条船》一书,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汪洋中的一条船》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主人公是台湾作家郑丰喜(1943-1975)。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经历了无数令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他出生时“右脚自膝盖以下,前后左右弯曲,左脚自膝盖以下突然萎缩,脚板翘上”。他的母亲为这个天生残疾的孩子悲痛不已,当场晕了过去。6岁那年祖父去世,他惨遭父母遗弃。不久后他就开始独立生活,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最终他不仅以优异成绩考入台湾中兴大学,还收获了工作和爱情。虽然他因为罹患肝癌而失去了年轻的生命,但他的这部作品却引起了巨大反响,激励了无数读者,成为很多身处逆境的人的精神食粮。
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郑丰喜之所以能够成就自己的人生,既有内因也有外因。个人身残志坚、不懈奋斗的历程固然是成功路上不可或缺的环节,但他人的关心、帮助和尊重,也是促使他走向成功的催化剂。他在这本书中提到了许多给予他温暖和希望的人:陪伴他度过童年的祖父、给他吃香蕉的老人、对他的学业和生活无限关怀的李守孔老师、凑钱帮助他买单车的同学、陪他走完余生的妻子,等等。这些人直接或间接地让郑丰喜对生活更有信心,对未来充满憧憬。而我们在读完这本书后,也要像书中的“他们”那样,善待“弱者”,让“歧视”化为乌有。
我们之所以要善待身边的“弱者”,并不仅仅是因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在同情、关心、帮助他们的同时,也在促使他们他们成长。而他们的成长不仅使得自身的光阴没有虚度,也可以为社会带来贡献。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长辈、老师、朋友乃至妻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郑丰喜能考上大学、能成为一名教师、能完成这部影响力非凡的作品吗?显然不能!因此,我们善待“弱者”的行为,也是在成就他们,也是在帮助他们实现社会价值,也是在间接为这个社会做贡献。就如我们所熟知的安妮∙莎莉文老师和史铁生的母亲那样,如果没有她们对孩子无私的爱,海伦∙凯勒和史铁生绝不可能成为社会的栋梁。
郑丰喜是不幸的,因为他一生饱受磨难,又英年早逝。但他同时又是幸运的,因为身边有无数爱他、关心他、支持他的人陪伴着她一路前行。斯人已逝,但精神永存。我们在学习郑丰喜不屈不挠、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的同时,也应当像书中那些有正能量的人物那样,善待身边的弱势群体,让“歧视”越来越少,直至化为乌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