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是我的大学同学,也是舍友,曾经更是无话不说的朋友。她在生活中习惯做一个大姐大,尤其面对熟悉的人,强势的性格更加得以释放。
还记得大一刚开学宿舍还没落停时,大家极力“拉帮结派”,宿舍却总是缺两个人,一个阴差阳错,Y和D正式成为了宿舍的一员。通过闲聊得知,她是宿舍唯一一个从内地来新疆上学的姑娘,“你怎么会想来新疆啊,报这个学校,离你家那么远~”我们问她,“高中就听说新疆是个神奇美丽的地方,想来看看人们口中的新疆到底是怎样的,就报了这个学校,正巧专业我也很喜欢~”她说这话的时候眼神里满是憧憬和种种期待。
“客人”来的第一天晚上,几个疯丫头就决定集体去网吧包夜,可能是还不熟悉,Y和D都委婉拒绝了我们。
兴奋到不行的几个人在秋雨纷纷的夜晚身份证都没带齐就往网吧冲,尴尬纠结片刻还是给Y打了电话,我和另一舍友到校门口时她已经等在那里了,尴尬不已又很感激的从她手中接过“通行证”,校门口路灯微弱的光斜射过她的脸颊,亏得有这光我才看清她的脸上洋溢着一种暖暖的笑容。踏着一个个水洼,走在回网吧的路上,心中也泛起一丝丝涟漪。不得不承认,这件事成了姑娘们关系升温的契机。
我和Y也日渐熟络起来,变得无话不说,但有时她的某些思维方式和思想我不太能接受,甚至我一个很正常的建议或想和她讨论个什么话题,最终都能变成两人之间的辩驳,谁都不想说自己是错的,而我的自我越得不到彰显,就越想证明自己是对的。朋友之间,事情是用来讨论和商量的,它的最终目的地不是争论不休,更不是关系破裂。
前两年黄真真导演拍的电影《闺蜜》进入影院,算上影院观看和网络重温,我看了不下三遍,台词熟得快能背下来,喜欢这部电影并不仅仅是因为影片中自己喜爱的某位演员的演技,或某句鸡汤台词,而是找到了自己生活中的影子。
Kimmy的性格与Y有点相像,朋友遇到什么困难都肯为其两肋插刀,相当仗义,也善于表现出自己体贴的一面,可这种体贴若是发展的过分便会给对方一种被过多干涉的,甚至是被侵犯的感觉。长时间如此,对于一个不善于表达自己的人来说,是一种无处倾诉的压力。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小美(Kimmy的闺蜜)的梦想是当一名导演,Kimmy努力想帮助她圆梦,便安排她与导演李安认识,可Kimmy没有考虑到小美是否真的接受以这样的方式来梦想成真,错认为她们是朋友便可以无条件付出与接受,可到头来只是感动了自己,而后这件事成了三人吵成一团的导火索。不能说Kimmy的强势、仗义都是错的,我们要明白的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权力去规划自己的人生,而身边最亲近的朋友也要认清自己的角色,任何一人的人生都不需要他人来主宰。
大二开学不久,Y将她一个很好的朋友介绍给我,对于这个男生她是极尽夸赞至词穷,“你看我给你说了这么多他的优点,他人好吧,你要好好对我弟啊~”说这句话时,她的眼神里有期待也有些许命令的意味在其中。这个男生的感情经历是一张白纸,Y想要我来“调教”他。生活中我是一个很内向且不容易敞开心扉的人,我都还不懂怎样去爱,就“下令”要我带学生了。当然,相处之后也慢慢放下压力,但因为种种原因还是无疾而终了。
Y的性格初现强势的征兆时我会用自己的方式指出来,但经过屡次失败,逐渐让我明白人和人经历的事本就是不同的,因此世界遍布性格迥异之人也是不足为奇的,我们都努力不要做一个试图改变别人的人,同时也守住自己的原则不被他人改变。
对于Y的生活、及她这个人我都不愿因为自己的过多干涉而导致她不舒服,但同时又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和她交流的方式,即便现在依然保持联系,但也不像从前那么亲密无间,不能说是谁毁了这段关系,人非圣贤吧,我们还都需要成长。毕竟曾经的目标和关注点都是相似的,对于过去,也无需否定什么,至于如今,分道扬镳也是为了下次的遇见。
分享一本最近在看的书,文化学者臧一民的作品《少有人想的事》,送给需要和渴望成长的人~
“相信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身边的朋友常常会替我们做主,答应我们本不喜欢做的事情;或者替我们决定,帮我们选择一些我们不喜欢的东西。很多人将这点说成是热情和不见外,其实是他超越了人与人交往的边界”
——摘自《少有人想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