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下这个题目之前,我认真思考过什么是“偏见”。我觉得,偏见是人们根据以往得到的信息或者经验,不加甄别与判断便对某一事物得出片面结论,或者也可以说是“贴标签”。
这不是一种好的现象,并且很多人或种族群体由于偏见的存在而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但每一种“偏见”的产生,都是有根源和理由的,人类群体中所发生的规模最大,并且最旷日持久的偏见事件,就是种族歧视。
在历史上,由于有色人种大多来自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被人奴役从事体力劳动,社会地位低,所以受到歧视。并且因为社会地位低,生活困难,就会有一部分有色人种做出一些犯罪行为来获利改善生活,犯罪率普遍偏高,又进一步印证了“有色人种素质低,犯罪率高”这一看法。
但由于这种对特定群体的固化的看法,在作用于某一个人身上时,却是无理由的、残酷的。在社会被一种声音覆盖时,受到偏见影响的群体中的个人,无论多努力也难以使自己的运气好于群体中的其他人。马丁路德金曾在《我有一个梦想》中为黑人呐喊,而五十多年后的今天,在美国这个自由的平权国家中仍屡有种族歧视的事件发生。
在外国人的眼里,中国人也被贴满了标签。这些标签来自于哪里,是什么呢?
萨克斯罗莫小说里的高智商阴险狡诈的大反派傅满洲的形象深入人心;李小龙和成龙的功夫电影每个外国人都看过,于是他们觉得每个中国人都会两手功夫;被中国炒房团扫过的国家的人,都觉得中国人非常有钱;东南亚人都觉得中国人不会讲英语;欧洲人觉得中国人旅游全是景点拍照+疯狂采购。
作为一个黄皮肤的中国人,我也逃不开被贴标签的命运。而一些外国友人对我的夸赞,却经常以“不像中国人”作为赞扬点:“你的眼睛很大,长得一点儿也不像中国人。” “你的英文真好,一点也没有中国口音。” “你很特别,跟其他那些中国游客不一样,他们只知道拍照片和买买买。”
我觉得,偏见是会随着认知的拓宽而逐渐消除的。受偏见者在其中所努力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这些固有的印象或偏见,在短期内一定无法消除,但随着人的阅历越来越丰富,见过的事物越来越多,接触的样本量越来越大,总有一天持有偏见的人会明白,任何一个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无法以某一特征概括。那么他们就不再会在认识之初还不了解一个人时就急着下结论,并用有色眼睛去看待别人,也许那时人们会更真诚地去包容每一个独特的人。
在消除偏见方面,我能做些什么努力呢?要尽量让自己不做一个有偏见的人,在接触别人时,稍微多一点耐心,不要急于盖棺定论;要多长些见识,不要让自己称为一个狭隘的人;要坚持做自己,不做一个随波逐流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