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看到“但少闲人”,是梁文道给舒国治散文集《理想的下午》作序,以《但少闲人》为题,一眼动心。
然后才知道背后的典故,苏轼“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今读《苏东坡新传》,重温这篇小文,“无限清思,美不可言”。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一次看到“但少闲人”,是梁文道给舒国治散文集《理想的下午》作序,以《但少闲人》为题,一眼动心。
然后才知道背后的典故,苏轼“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今读《苏东坡新传》,重温这篇小文,“无限清思,美不可言”。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本文标题:第667天 但少闲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vicldtx.htm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