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漫步青春#征文活动,作者:谭金娇,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布。
但少闲人
当今时代,说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也许并不全对,但也并非没有一点道理。社会中忙碌之人比比皆是,然而真正的闲人却好像成了稀世珍品。
但一个都没有吗?也不全是。只是少,极少。我所说的闲人是“真正的”闲人,是那些有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和灵魂场所,葆有内在的从容悠闲,并能享受生活与精神世界的人;而绝非指那些百无聊赖,拥有闲暇却无灵魂生活的人。
若问为何如今闲人极少,不妨先看看大众的生活状态——都在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赛跑,慢不下来,更别说停下来了。若站在大城市的路边一望,哪里没有行色匆匆的人?他们都在疯狂挤公交,疯狂加班加点,疯狂忙忙碌碌。而我们曾经清净的校园如今又是何种模样?先别说大学生们狂背教材、忙于社交以及投简历吧,只是那些中小学生的背也微驼了,因为书包里装着未来的大学和未来的工作。他们竟连一点闲暇也没有!也许很多人总说自己过得很充实,但那是充实吗?不,那叫忙碌。充实是感觉,需要精神在场;而忙碌只是劳形,挤占每一点时间。
也许很多人也希望自己能闲一点儿,但一旦他们闲下来,他们又十分惶恐不安了。因为闲暇之时无事可做,要独自面对时间——此时此刻在如此真切地慢慢流动;也需要面对孤独的真正的自己。这时,内心的呼吸多么真切!灵魂的呼喊表达着强烈的诉求!它们太渴望和那个“身体的自我”交流了,时机也终于来临。但是,因为那个“身体的自我”总在外面忙忙碌碌,已不知家在何处了。当面对着内心和灵魂这个真正的家时,它感到不安,因为它不能满足这个家得强烈诉求——外面的生活已使它几乎丧失了这一能力,它害怕。于是,它又逃往现实世界中去了,通过打牌、看电视、刷手机、读娱乐报刊等,总之就是不能停下来。
但因为害怕就逃避吗?不,这只会使灵魂的呼喊更加绝望,最终只剩下身体的空壳。这样的人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灵魂失去者,躯体也不再有意义。还是要直面灵魂的,那就是慢下来,时常做个闲人与之对话,满足那深埋已久的渴望。如果说人生是一片宽广的竞技场,那不妨给自己留出一片空地。泰戈尔说过,“不要试图去填满生命的空白,因为,音乐就来自那空白深处”。正如中国山水画和古诗需要留白,让欣赏者创造无限可能一样,人生也需要留白,你人生的可能性就由那片空白来创造。好好创造吧,因为你才是你人生的欣赏者,你如何去创造只是你个人的事,与他人无关。
做一个真正的闲人吧!人生世上,有多少事是非做不可的呢?那些事也许能给你带来成功、财富、声誉、地位和肤浅的快乐,但很大可能不会使你感到灵魂的幸福与心灵的愉悦。我们的孔子不也赞成曾点说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吗?那是怎样的一种快乐和情趣!我们忙碌着各种事,是因为我们想要拥有,而又有多少东西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呢?苏格拉底曾走在一条街道上,看着目不暇接的各种商品,他感叹道:“原来有这么多东西我不需要啊!”是的,对于生活我们不需要太多,只需要一颗会享受生活的从容的心灵和一个能够思考的灵魂。
古代的许多大哲都是灵魂巨人,而很少追求过多的物质。苏格拉底一生衣衫褴褛,甚至在冬天也光着脚。而梭罗更是到瓦尔登湖去生活,与自然相融,与灵魂对话。我们凡人大可不必如此,正如周国平所说,“一个人无论怎样超凡脱俗,总是要过日常生活的,而日常生活又总是平凡的。所以,灵魂的在场未必表现为隐居修道之类的极端形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恰恰是表现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追求和精神享受”。
还是少做一些不必要的事,少追求一些不需要的东西吧,殊不知,因为这样我们已经错过了多少美好的东西。就拿旅游来说吧,很多人都是为旅游而旅游,只是在一个人群熙攘的景点拍张照,以证明“到此一游”,然后又匆忙赶往下一个景点了。我们哪里肯慢下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哪里肯静下来享受“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这些都只停留在诗文里了;即使当时能入眼入耳,但也是无法入心的罢?没有闲情,且非闲人,如何受用这无尽的美景呢?生活不是比赛,不必要激烈角逐,慢点儿又何妨?
这是一个前进的时代,这是一个上升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我们“结庐在人境”是事实,唯一能做的就是“心远地自偏”了。在适当追求的同时,不妨稍做驻足,做一个闲人吧,慢慢儿地走,让身体和心灵时常休息。让内心从容自在、悠然自得,享受美好的生活,享受美好的生命,享受来自灵魂的思考和精神的幸福,岂不乐哉?
苏东坡所言极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