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阅读了古典老师的更文:普通人的超级个体之路,我对其中的一个观点感悟很深:我们要做零件,不断在运转的流程中进化自己,形成一个项目的闭环。
1、从超级个体察觉到自己想走服务领域的根源。
超级个体是什么?我们很熟悉的各种网红、明星,自带光环和流量的人,我觉得都可以理解成超级个体。
互联网时代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一个普通人通过抖音、视频号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就成为了一个超级个体,然后就幻想着自己这样去尝试和坚持,也能够成功。
这种思维模式,和我读了古典老师文章后,说未来普通人有机会的领域:进入服务领域,用自己的情绪来服务大家。然后我就热血沸腾,像是为自己接下来的人生找到了奋斗目标,也暗自在内心立flag,以后要朝这个方向发展。
以前类似的事情、类似的想法也会出现,比如我学管理课程的时候,我当时就想管理就是我终生要持续练习的主题,我要将其发展成为我的核心竞争力;当我学盖洛普优势的时候,我当时就觉得自己未来可以把个人成长咨询教练作为我终生职业。我之前在医院照顾我妈的时候,就还想过养老行业是我可以长期发展的赛道,我在这个赛道看到了需求以及我具备的一些优势。也许以后还有我感兴趣的内容,我又会对那项技能作为自己的重要赛道。
以前并没有觉察到自己这种短暂的激情澎湃有着如此多相同的状态,现在发现这是我遇到新事物的一个惯性思维:当我遇到一个项目,别人说它的优势的时候,我就会觉得是无限的机会,接着我就会以自己的优势代入到这个角色中,理想化地畅想未来的无限可能,然后就给自己下结论:我要朝着这个方向前进。这大概是自我催眠和说服的一种惯性思维。
而这样的惯性思维带来的一个共性问题:我会觉得自己以前的方向不对,对过去进行清零,给自己重新从零开始,这时候的心态是很轻松的,目标也是明确的,也不必担负是否有成果的压力,对于自己来说一切从零开始,需要时间积累。所以会很喜欢这种舒适的又充满希望的状态,而实际上是自己在逃避责任,逃避在上一段时间里没有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一种内在压力和责任,总是不敢面对自己努力后没有成果的现状,然后就不断学习寻找新的方向,然后又陷入新一轮的惯性循环。我想这就是自己看似很努力在学习但最后没有取得突破性结果的根本原因。
2、选择很简单,难的是你会坚定不移坚持你的选择,且是在你知道这条路有多艰难的前提下。这就需要深度思考问自己真的是否做好了准备。
当我察觉到自己是为了逃避现阶段努力没有成果的责任后,我开始思考如果我真决心去做服务领域,打造自己的超级个体,我是否能做出成果达到预期。
当我这样问自己的时候,其实我是很心虚的,我甚至习惯性给自己找理由:很多事情要去做了才知道,想哪能想明白。
现在我意识到是我之前的逃避问题另开新道的心理,我就开始问自己另外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在多长时间内可以取得预期成果?
我又开始为自己不想为做不成结果负责任,就惯性思维说:我坚持长期主义,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不放弃,总是会成功的。当我自己跳出情境来觉察的时候,我会问自己:真的是这样吗?你能坚持5年、10年没有正反馈吗?你能坚持5年、10年没有收入吗?现在就会自己来判定自己内心的想法是否正确还是仅是逃避责任的借口了(原来这么多年我都是打着学习的旗号在逃避自己做了没有成果的责任)。
3、做零件,在你最初的流程里做出成果,不断精进,提升效率,然后为下一个流程需要的技能学习积累,就这样不断进化和升级,慢慢打造项目的闭环,形成属于自己的护城河。
古典老师在文章中分享了两种人才类型,一种是像榕树一样,首先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长出一根主干,然后向四周铺开,长出新的枝干,形成第二颗树,然后再形成第三颗、第四颗…最后形成一片林子。
另一种是π型人才,横的这一杠叫做通用能力,中间一竖叫专业能力,旁边的小勾儿就是热情技能(兴趣爱好),这样才是一个稳定的架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