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会分享给朋友们的公众号,这样让我觉得更加真实,不会让自己内心的感受因收到关注而产生变化,这就是我所期待的摄像机的视角记录内心吧。
“人生就是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是一个演员”,这是小时候我在电视里面看到的一个广告中的比喻。不得不说,这不是一个好的比喻,它并没有传递任何有意义的信息和道理。依稀记得它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中心,都会受关注,都会成功之类的吧。长大一些后,我的另一个理解是,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把自己真实的一面留给自己,把或真实或不真实,但是想展现给别的人的一面,表演出来。而“成熟”的一个体现,就是接人待物中,演的入戏而真实,自己心知肚明地在演,而外人看来却是无比真诚的言语或行动。
好,说人话,我以后再也不加分组发朋友圈了。今天本想往一个分组里面加人,加到300左右再也加不进去了,可是感觉还有好多人需要加进来,搞了很久不成功。索性,以后再也不这么搞了。其实我加分组不是想屏蔽谁,因为并不是黑名单的形式,而是分组的形式,每条朋友圈只导到特定的分组,其实我一年也发不了20条朋友圈。起初加分组的原因是因为总需要推一些类似于广告类的推送。我自己其实是不喜欢自己朋友圈广告太多的,于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地加了分组,把这些推送推到需要看到它的那些好友那里去。
难说我自己是一个好演员,但是至少是一个卖力的演员。今天不加分组发朋友圈的时候,忽然能数出来好几个圈子,他们认识到的是完全不同的自己。但并不是自己不把这些人当朋友,反而是太想当朋友,太想维持,又阴差阳错,就展现出来了不同的自己。我一直觉得和人相处,让人舒服,需要把自己变得和对方相像一点,至少掩盖一些对方并不喜欢的锋芒。我自认为自己也是个多面的人,并不需要掩盖什么,只需要在不同场合把不同面的自己展现出来,就能让周围人觉得舒服了。于是在某些时候,身边的一对好朋友在一起了,他们聊起我的时候听到了完全不同的故事找我来当面问;又在某些时候,女朋友和她的闺蜜会对我的某些选择做出完全相反而固执的认识。当反思起来的时候,我能感觉到的是,
1,自己不是完全的刻意为之
2,认识不同但并没有坏事,对我的所有朋友成立,哪儿都是江湖,江湖中口碑最重要
越长越大,到了某个时候,发现周围已经形成了那么几个圈子的时候,我自己所做的竟是不让他们彼此的认识相交融,其实并没有什么坏事,但就是想维持现状,尽管这样自己很累。我自己还记得自己在中学同学印象里面是什么样,大学同学里是什么样,我觉得维持那种样子,挺好,于是在朋友圈里面有了分组。其实我很爱这两群人,很爱我的中学,我的大学,这么做并无恶意。我一直在想自己这么做的原因,一是惯性,二是不够勇敢的社交恐惧。而两者背后共同的都是对别人评价和观点的在意。惯性在于自己已然习惯了某个圈子的朋友对自己的评价,并不愿意去改变,也懒惰于去解释改变。社交恐惧在于对于将自己全方位的生活,更加立体而真实的自己展现给别人的时候,对于别人的反馈和评价的无所适从,细思恐极。
希望自己可以更勇敢。
以后发朋友圈再也不加分组了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