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首先识读人性,换位思考,关注事实,考察实效,分析实效是否有利于长远,是否有利于帕累托改进。
野蛮人动不动质疑他人动机,他们常常罔顾事实,并且迷信可以为自己提供情绪价值的乌托邦世界。
诚然,对于人的动机并非不能分析与质疑,但对于动机的质疑要基于人性事实,需要有逻辑推理作为后盾,并且动机又是一时之间特别难以证实或求证的,质疑动机难以取得想要的结果。
并且人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不能自己做不到的,有同样动机与作派的,却用道德去绑架别人。
如果用社会上巨婴所持的立场去论断,大多数人的动机更是经不起质疑,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追去利益最大化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性,对动机的质疑到最后都会带出人的自私,但人的一般自私并没有大错,错的是那些损害公共利益的或者损人利己的自私。
退一步讲,即使动机有可能会兑现为损人利己的事实,但正因为其尚未兑现,所以有很大的可变性,不能将它等同于事实。
况且对于他人动机的判断,其中常常带有个人偏见与好恶,带着主观情绪、臆想或夸大其词的成分。
人如果愿意,可以把身边每个人的动机,都敲上“带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的印记,比如说质疑张三做好事是为了升官发财,李四做慈善是为了盈利,甚至质疑王五收养孤儿是为了养大后割肾,赵六的开颜一笑是“心怀不轨”,是“笑里藏刀”。这也就是中国古代所谓的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类的“诛心之论”。
又比如17年前彭宇案的那声“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质疑,让世界上成熟的法学界惊掉了下巴。像这样不是疑罪从无,首先出示证据,而是以质疑动机代替证据说话的法庭询问,让出世人贻笑大方。不管被告是不是真的撞了人,问出此话却不予道歉的法官真是法盲的典型,是应该被历史铭记的耻辱。
那些动辄质疑他人动机的现象,其实跟万事阴谋论如出一辙,严重的阴谋论患者常是动机质疑的爱好者。如果听任质疑动机之风盛行,并且纵容动机质疑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那么社会和谐之水大概率会被搅浑,世界将会变得对立,走向血雨腥风,社会大概率会成为以邻为壑、相互猜忌、道德崩溃与一盘散沙。并且今后有人遇到不公正的事情,将无人再愿意主持公道,弱者受到欺凌也没有人勇于助人为乐。
在此想起了美国早在1876年就问世《罗伯特议事规则》一书,此书对于大到联合国大会与各国国会,小到企业与合伙企业、兴趣团体、学校班会以及家庭等的议事制定了一系列“基本原则”。
其中12条基本原则中的第十条“文明表达原则”规定:不得进行人身攻击、不得质疑他人动机、习惯或偏好,辩论应就事论事,以当前待决问题为限。
也顺便说说质疑动机对于开会或讨论决议的害处,因为开会“要审议的不是某个人而是某件事,对动机的怀疑和揭露本身就是对议题的偏离”。再说被质疑方因为无法立刻用事实证明自己的动机,沟通会立刻进入死循环。如果对方同样是争强好胜之人,他也可以反过来质疑质疑者的动机,接下去就是海阔天空,会场上有相当大的想象力发挥余地的空间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