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莲堂日话】160316
每日一话,是为日话
今天中午孩子睡觉时的一个动作让我忽然间明白了一个道理。他在熟睡了约摸一个小时后,开始伸出小手搓鼻子,伸懒腰,眼看着就要醒的样子,可才睡了这一会儿,那真是提心吊胆的感觉心中默念不要醒来多睡一会儿,我正要采取措施,就见他熟练地翻了一个身,忽的一下撑着胳膊爬起来环视了屋子一眼,看见我安静地坐在一旁望着他,于是就听到他带着微笑轻轻叫了一句“爸爸”,于是又倒头大睡了,我赶紧上前帮他掖好被角,轻轻拍着,用一小段儿歌让他继续入梦。就是这样一句面对微笑的“爸爸”,让他在一个人的睡梦里得到了无尽的安全感,所以,我悟出的道理就是——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于家长的在场。
为什么孩子总会哭闹,无论是睡梦中、玩耍中、吃饭中、学习中,除去生理上的不适,我认为大多是因为自我身份的认同感知缺失。虽然家长可以陪孩子睡觉、和孩子玩游戏、喂他吃饭、教他看书,但他们为什么还是哭个不停?盖因为家长并没有真正地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在家长的陪伴下干什么,也就是说,家长的主导压制和取代了孩子的参与和体验,他们“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哭实在说不过去,只有哭,才会引起家长的注意和重视,但遗憾的是,家长们往往把这种哭闹当做孩子的任性不听话,以至于本就偏航的线路直冲暗礁。
那如何让孩子们“死心塌地”的跟着家长该干嘛干嘛呢?这还得从陪伴本身打开结。什么是陪伴,陪伴不是仅仅入行尸走肉般站在他旁边充数站桩,更不是入独裁者般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奴隶,而是要以一个观察者旁听者的身份来到孩子的活动现场,和他一起参加当前的活动,也就是我一开始说的“在场”。这种在场当然也不是人在那儿就行,你得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让孩子感受到正在进行的活动是对他有意义的,能给他带来愉悦的,并且是建立在良好的自愿基础上的,当然这往往在一开始无法实现,这就需要家长投入很大的精力和耐心把自己投进孩子的活动中去,用自己的行动让孩子明白原来爸爸妈妈如此喜欢和我一起吃饭学习,如此喜欢看到我乖乖睡觉的样子,那么他会在心里不断暗示自己,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即使他一开始是为了一个棒棒糖的奖励。爱的教育不能把爱挂在嘴上或只停留在孩子的耳畔,内化于心,心心相通,才会收到效果。
当你卸下一天的工作疲惫,还能让孩子依偎入你的怀抱,听他嘟嘟囔囔说不清的童言童语,再和他一起看一册绘本,那在这夜幕降临的黑夜,孩子会倍感安全和开心,他不会孤寂地抱着奶瓶在猜测惶恐中入睡,一定会甜美的迎接明天的阳光。
今天就说到这里,明天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