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一文是《左传》开篇的第一篇,亦是《古文观止》从东周至明朝,选篇222篇散、骈文的首篇,由此可见它的地位。它讲述了两亲生兄弟相争的故事。话说春秋时期,郑国的郑武公取了申国名为武姜的女子,其先后生了郑庄公和共叔段两个儿子。由于郑庄公出生时,是脚先出来,就是现在人所说的难产,导致其母亲受到了惊吓,一直不太喜欢这个大儿子,而偏爱小儿子。其母亲也一直想废长立幼,不断述说孩子的爸郑武公,但武公不同意,最后还是庄公继承国公的位置。但其母亲和弟弟,一直有篡位的心思,屡次向庄公请求封地,并私下提升自己的势力。最后的结局是,庄公出兵攻伐自己亲弟,并断绝母子关系。
这个简要,却又充满戏剧的故事,在B站上有多人讲述,其中的经典语句“多行不义必自毙”更是被宫斗戏《甄嬛传》反复引用,用于阐述年羹尧欲反之罪。个人以为,此文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基于以下三点缘由。
其一,它向后人阐释、强调了君权的交接主旨。
从古至今的历朝历代,皇权的交接,向来都是敏感而又危险的事情。而为了保证大局或者国家的稳定,华夏的正统,都是选嫡长子继承。这样的方式,又主要缘于几种考量。大儿子年岁长,懂事和实力天然相对小儿子来说,会更有机会笼络人心,而突破懵懂到成人,也较其他的年幼弟弟,更有先天优势。再者,这种传统的固定交接规定,让后续的人,有了预判,或者说普天下不可二君,杜绝废长立幼,有可能激发的纷争。这种立长的文化,其实远到其他国度都有。以日本为例,许多家族的产业,也都是留给大儿子,小儿子需要另谋出路。曾经一部有名的纪录片《寿司之神》,里面讲述了一名职业寿司人和他两个儿子的故事,其寿司店也由大儿子继承。片中内容就提及了这种日本文化习俗。
其二,讲述了女性不该干政,其害之深;为人臣者,需知足
作为人妻、母亲,女人武姜在此故事里,绝对就是一名乱世的妇人。若没有其溺爱二儿子,也不会后来招致如此的变局。这又是一则经典的溺爱,变成坏事的案例。
而弟弟共叔段,已经贵为千岁,仍生篡逆之心,谓之人心不足。《易经》有云“日中则昃,月盈则食。”祸福在旦夕之间转化。
其三,为明君,必须有见微知著之能
郑庄公,其实从头至尾都能看出其母亲,以及他弟弟的心思。而却不轻易喜形于色。在年纪尚轻时,懂得韬光养晦,深藏自己的锋芒。直到获得确定信息后,再以强兵破之。正所谓,为君者,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说的就是此吧。如何能在复杂艰深的世事面前,保持一颗清明的心,是我们这代人最缺的能力。保持一颗清明的心,获得洞察现世的能力。古今中外之崇,莫过于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