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释之执法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文帝拜释之为廷尉。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①。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②。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③,匿桥下。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释之奏当④:“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它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错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节选自《汉书·列传第二十》,略有删改)
【注】①上:皇帝,皇上。指汉文帝。②属(zhǔ):委托,交付。③跸:帝王出行,沿途要警戒清道,禁止他人通行。④当:判罪,定罪,判决。
一、本文有关文学文化常识
【关于《汉书》与班固】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汉朝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其中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补写而成,天文志由班固弟子马续补写而成。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东汉大臣、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班马”。
班固是班彪之子,班超之兄。他认为《史记》以汉朝“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不妥,决心撰写起自汉高祖、终于王莽共二百三十年事迹的《汉书》。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修撰《汉书》,是“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作为经学理论家,所编《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将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关于舆】
古代马车的车厢叫舆,这是乘人的部分。舆的前面和两旁以木板为屏蔽,乘车的人从舆的后面上车。
后以“舆”泛指一切马车。
天子所乘的车子则称为“乘舆”。“乘舆”有时候也用以指代皇帝。
《孟子·梁惠王上》有句云: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关于廷尉及九卿】
廷尉是中国古代司法审判机构官职名,西汉时也称大理。战国时期秦国始置,秦朝、西汉沿置。列位九卿,为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长官,汇总全国断狱数,主管诏狱和修订律令的有关事宜。属官有正和左、右二监。
九卿:古代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职。
(1)奉常:官名,秦、西汉初置,为九卿之首,掌宗庙礼仪。汉取“尊大”之意,改名太常。惠帝改为奉常。汉末建安中又为奉常,曹魏又为太常。唐代曾改太常寺为奉常寺。
(2)郎中令:官名,始置于秦,为九卿之一,掌守卫宫殿门户。汉初沿置,为皇帝左右亲近的高级官职。郎中令的属官有负责议论的大夫;负责宾客迎送、接受群臣奏事的谒者;供奉宫廷、等待受职的诸郎;以及期门、羽林等禁卫军。
(3)卫尉:始于战国,汉时为九卿之一。掌管宫门警卫。
(4)太仆卿:官名,西周置。秦、汉沿袭,为九卿之一。掌皇帝的舆马和马政。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年),将九卿增设为十二卿,太仆卿由此得名。北齐始称太仆寺卿。《五人墓碑记》中有“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冏卿即太仆寺卿。
(5)廷尉: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掌刑狱。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后改名大理,魏黄初元年(220年)改称廷尉,后代沿袭未改。北齐改置大理卿。
(6)典客: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汉朝沿袭。掌管对少数民族之接待、交往等事务。汉景帝时改名大行令,汉武帝后称大鸿胪。王莽改为典乐,其属官有行人、译官等。
(7)宗正:西周至战国置。掌君主宗室亲族事务。秦、汉沿置,九卿之一,为皇族事务机关长官。
(8)治粟内史:秦代所置掌管谷食钱货的官吏,为九卿之一。汉初因袭。景帝(刘启)后元元年(前143年)更名大农令,武帝(刘彻)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大司农
(9)少府:掌山海池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为皇帝的私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