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山问禅
□ 湖 山
五月下旬,念念已久的洞山之行,终于如愿以偿。
位于宜丰县北部的洞山,是江西著名的佛教圣地,这里不仅有秀美的山水,还有底蕴深厚的禅宗文化。曹洞宗祖庭普利寺,法脉传衍千年,嗣派散叶南北,宗徒遍及东亚各国,至今仍是中外弟子心中的圣地。去宜丰一定要去洞山,去接受大自然的洗礼,去洗涤滚滚红尘中沾染污垢的心灵。
那天上午,我们从宜丰县城出发,汽车行驶约五十分钟,便投入了洞山的怀抱。春夏之交的洞山,丘陵高低起伏,山势俊美苍翠,到处洋溢着浓浓的绿色。顺着古道拾级而上,山林郁郁葱葱,植被生长茂盛,参天古木满山满坡。夹道而立的枫香木荷,高大的树冠直插云霄,树荫遮天蔽日。尽管山外烈日当空,我们走在浓荫下,却时时能感到阵阵的清凉。山林中,有鸟儿从头顶飞过,清脆悦耳的啼鸣,折射出寂静幽古的禅意。走完一程山路,站在高处放眼望去,山坡山谷,远近高低,连绵的林海波涛起伏。一碧万顷的青山,生成了饱和的万木精气,令人心旷神怡。优美的自然生态,给我们走出城市喧嚣的人,送上了一份清新、秀逸、恬静的享受。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96017/8a080d6a999e448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96017/fe1515f2ae9bf5ba.jpg)
山清水必秀,一条名为葛溪的小溪,从遥远的唐朝流淌而来,溪水清清浅浅,弯弯转转,流向山下的田园村庄。建于北宋的逢渠桥,是国家重点文物,建筑技术高超,石雕工艺精美,具有鲜明的佛教文化色彩。这条不起眼的小溪,是禅宗曹洞宗的发祥地,公元859年,高僧良价云游到此,就在他涉水过溪时,看见了自己水中的倒影,恍然顿悟得道,一首名留禅史的《睹影悟道偈》,瞬间脱口而出:
切忌从他觅,迢迢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顿悟得道的良价,有感于宜丰山水的灵性,他决定驻锡洞山,自立门户,宣讲他的禅学新法,创立了禅宗史上承前启后的曹洞宗。
过了逢渠桥,前面传来淙淙的水声,循着水声缓缓走去,只见一股清亮的山泉漫过池沿,顺着山势奔流而下,泻入崖下的沟渠,溅起万朵珠玉般的白花。这就是银练飞瀑,据说在晴天的正午,阳光直射瀑面时,会映出一道美丽的七色彩虹,人们将其称之为“佛光”,可惜我们来的不是时候。
山道左侧,一片小树林边,屹立着一块巨大的黑石。黑石长长圆圆,一头隆起,一头凹进,形似一只放大百倍的木鱼,用砖块轻轻叩击,会发出“剥剥”的木鱼声,于是又被称为“木鱼石”。木鱼石的神奇,被演绎成了神仙与高僧相斗的故事,我们并不相信这种戏说,围着木鱼石左看右看,似乎想发现其中的玄机,于是你叩一阵,他叩一阵,低沉浑厚的声音,在山中轻轻回响。没有人知道,它究竟是天外之物,还是铁拐李遗落在洞山的法器。
比起木鱼石的故事,考功泉的传说就显得更有佛心。清澈如镜的考功泉,相传不仅能医百病,而且还能辨善恶。据说古人朝佛之前,先要到泉边照影,如果照影清晰,便认为是良善之人,倘若照影模糊,便会被视作奸恶之徒。后来唐宣宗李忱听闻此事,下旨令当地的文武官员,每年四月八佛主诞辰日,必须到洞山进香朝佛,朝佛之前必须到考功泉照影验证,以此来整肃官风政纪。好奇心的驱使,让我们纷纷探出身子,去俯瞰泉中的照影,后面的游客接踵而上,大家面面相觑,哈哈大笑,因为每个人的照影,都是一样的清清楚楚,看来世上还是好人居多。笑过一阵之后,大家仿佛有所领悟,原来佛家是要借这一泉清水,告诫俗世的芸芸众生,无论是为民为官,都应该“洗濯污垢,清白做人”,其中也蕴含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走过夜合石,路边有一块摩崖诗刻,上面用隶书工整镌刻的,是苏辙的《游洞山诗》。
古寺依山占几峰,精庐仿佛类天宫。
三年欲到官为碍,百里相望意自通。
出世佛僧何处著,入群鸟兽不妨同。
眼前薄领何时觅,一笑相看丈室中。
吟咏着这首古诗,心中不免唏嘘感慨。苏辙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来到洞山的时候,因受其兄苏轼“乌台诗案”的牵连,被贬谪到南昌附近的筠州,也就是现在的高安市。从庙堂之高的宰相,贬为一个监盐酒税的小官,面对人生的巨大落差,苏辙找到的心灵慰藉就是参禅问道。当他走进洞山时,感觉自己如同入群的鸟兽,不再那么的孤单寂寞。他以“出世佛僧”自居,来到洞山礼佛问禅,与方丈相谈甚欢。这次的洞山之行,令苏辙难以忘怀,他不仅写下了两首诗作,还写下了一篇《洞山文长老语录》。想必与文长老的交流,一定让他受益匪浅。
缘路而上,来到夜合山塔林。塔林绿竹掩映,古树环绕,环境十分清幽。块石铺地的墓台上,十座墓塔静静伫立,中间最高最大的,为寺院普通僧人的合葬墓,两边依次排列的,是清初洞山九位住持的墓葬。塔墓高低错落,造型各异,精巧玲珑,绿苔斑驳的塔身,透出年代的印记和岁月的沧桑。我们站在塔墓前,双手合十,向逝者表示敬意,曹洞宗嗣传千年,法脉不断,这些前辈可谓功德无量。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96017/35acf368685f6b0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96017/2703868d5f06f393.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96017/cef3d171be5893c6.jpeg)
走过七仙桥,前面就是普利寺。寺院前的一片农田上,有僧人正在扶犁翻地,看到老牛那慢慢悠悠的步伐,仿佛眼前是一幅古老的农耕图。曹洞宗素有“农禅并举”的传统,“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清规,早已成为僧侣们修行的“觉悟”法门。从祖师良价开始,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相传至今没有改变。这也使我们认识到,艰辛的劳作并非只为食谋,其中也包括了对信仰和意志的修炼。此时,山下的春种早已结束,而山上的耕作却姗姗来迟,真有一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感觉,原来一山上下的农时,竟是如此的差别分明。
来到普利寺的山门,“洞山禅林”四个大字赫然入目。山门旁一棵千年罗汉松,枝桠横逸,蟠虬疙结,犹如一位阅尽沧桑的老僧,在此接引四方的学人。据说此树为良价禅师所植,漫漫岁月中,这棵苍劲的老树,见证了世事的变迁,也见证了曹洞宗的兴衰。
普利寺建在山间盆地上,当地人管这种地形叫“洞”,这就是洞山地名的来历。这里背靠连绵青山,面对阡陌农田,近旁有山泉活水,周围有树林竹林环绕,真是一块风水宝地。从唐咸通年间开山创寺,于今一千余年,寺院历经多次兴毁,直至八十年代初,政府拨款全面整复,才得以旧貌换新颜。寺院布局规整,殿宇古香古色,杏墙黑瓦的建筑群,虽然并不富丽堂皇,也没有画栋雕梁的装饰,却有一种曹洞祖庭的肃然风度,以及佛教圣地庄严神秘的气氛。
走进天王殿,中间幽暗的神龛上,供奉着大肚弥勒佛,那笑容可掬的神态,与四大天王的威严,韦驮护法的冷峻相比,更有一种宽厚的亲和力。后面的大雄宝殿,铜鼎香烟缭绕,端坐正中的释迦牟尼佛,正在接受善男信女的顶礼膜拜。楼高三层的后法堂,是清康熙年间的古建筑,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门楣上方的牌匾,写有“佛在性中”四个大字,这是对良价禅学思想的高度概括。良价认为,佛性人人自足,觉悟不假外求,他反对“拘束其心”的苦修,主张顿悟得道成佛。这种参禅悟道的方式,简单易行,且富有人情味,不要求信徒长期修炼或者出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是一次人性的解放,因而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对于推进佛教中国化的改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走出法堂,来到普利寺的后山,绿荫环蔽的大树下,有一座亭阁式的佛塔,这就是著名的价祖塔。公元869年三月,良价禅师在寺中圆寂,唐懿宗御赐“悟本法师”尊号,并敕建了这座“觉慧宝塔”。良价毕生精研佛学,是造诣极深的高僧大德,他融摄儒道两家的思想,创立了“五位君臣,偏正回互”的曹洞教义。他认为,万事万物各有自己的本位,既界限脉络分明,又互相涉入融会,在“回互”与“不回互”中对立统一。他的一传弟子本寂,在洞山修法数年后,又到曹山潜心研学,将这一理论丰富完善,因此被尊为曹洞宗的两祖师之一。良价和本寂的这套理论体系,具有朴素辩证法的特征,被称为“思想界贵族”,曹洞宗也因此成为了禅宗最具哲学思辨的流派。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96017/43bf37ceeed40a89.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96017/7ab4121e827d7c4e.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96017/48d5f90819a46a0d.jpeg)
曹洞宗的崛起,在于不拘传统,开拓创新。新的教义,新的宗风,新的修行方式,犹如佛坛的一缕春风,令四方学人耳目一新,一时间洞山门庭若市,良价门下弟子达数百之众。此后曹山本寂、云居道膺,又收纳了更多的宗徒,这些宗徒学成之后,纷纷走出江西,走向全国,到各地去开山建寺,许多曹洞弟子创建的寺院,如今已经成为国内著名的禅林。放眼神州大地,嵩山少林寺,宁波天童寺,武汉归元寺,衡山南台寺,韶关南华寺,龙岩莲花寺,淄博华严寺,磁州大明寺……,连绵不断的开枝散叶,使曹洞宗从衰落而雄起,成为中国佛坛的一支劲旅。
法堂右侧的禅房,是僧人们的生活区,白墙黑瓦的平房,干净整洁,窗明几净,房前的回廊下,摆放着僧人栽种的鲜花。走进一间禅房,墙上挂着几组照片,这是日本宗教团体参谒洞山的留念。主持向我们介绍,洞山与日本的交往源远流长,早在公元840年,日本僧人瓦室能光,就来到洞山参师良价,一住就是三十年。公元十三世纪,曹洞宗正式引入日本,经过近八百年的传承,如今信徒已达一千万人,成为日本最大的佛教宗派。不过这距新罗僧人利严,在朝鲜创立曹洞宗须弥山派,已经晚了三百多年。从域内开枝散叶,到域外开花结果,曹洞宗为禅宗的兴盛,为中外佛教文化的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海外的曹洞弟子,纷纷前来认祖归宗,正式确认了洞山的祖庭地位,沉寂了百年的洞山,又迎来一个复振的时代。
时至中午,我们在膳堂用餐,四菜一汤的素食,体现了寺院热情节俭的待客之道,其中也包含了僧众的艰辛劳作。饭后我们继续与主持聊天,话题转到了洞山的成语。曹洞宗的名僧大师,博览群书,学养有素,他们许多的机锋妙语,转化成了三十多条成语。大家耳熟能详的,泥牛入海、抛砖引玉、极目千里、狭路相逢、千差万别……,原来就产生于宜丰洞山,产生于曹洞宗禅师们的创造。这些成语,言简意赅,表意精辟,且充满了哲学的辩智,成为了社会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荣登了汉语言文化的大雅之堂。
曹洞宗风,传承千年,厚重的历史,流逝的是时光,积淀的是文化,而宜丰和洞山,就是中国禅宗文化的高地。
写于1999年7月,修改于2022年6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