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李松蔚老师提到一个词语,叫做“慢性改变”。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说是有一位大四的学生,正在考研,他每天很努力,在图书馆一呆就是一天,可问题是当他坐在那里的时候,一页书都看不进去,随着考试时间越来越近,他特别焦虑。于是,他就来求助心理咨询师。
咨询师想了很多办法,结果几乎都没有作用。
于是,这位咨询师带着疑惑找来同行讨论。大家听了之后,一时之间都陷入了沉默,在思考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突然,一位来自于德国的老师说到,为什么不建议他直接放弃考研,去参加工作呢?
大家对于这个结果都有点诧异,劝他放弃,不是等于承认自己的工作失败了吗?
然后这位老师接着说,怎么能是失败呢?难道中国所有人都是研究生吗?
这下,一语点醒梦中人啊。
这个学生为什么要去考研呢?原来,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他还不想现在就步入社会,因为参加工作,就意味着责任与忙碌,他就不能像一个学生一样自由掌控自己的时间。
也就是说,学生这个身份,给了他一个舒适区,他不想走出这个舒适区,所以想通过考研来延续这种状态。
但是一旦考研成功,并最终毕业,还是要去参加工作的。
所以,为了保持现状,他的潜意识做出了选择,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咨询师试了那么多办法都没有用。
那么回到我们开头提的那个问题上面。慢性改变,有时候可能会成为一部分人的借口。即,我今天做了一些改变了,明天或许会变好的,如果没有变好,可能是自己积累的时间不够长,没事的,慢慢来,慢慢提高自己。
也就是说,慢慢变好这件事,成了一种自我安慰,让身处其中的人陷入了一种假性努力的舒适区。
到这,慢慢变好就变了味道了,成了一种自欺欺人的手段,那么变好的这件事,就永远成了遥不可及的目标,只留下这个自我欺骗的人在后面不停的追逐。
所以,真正的变好是什么样的呢?要知道,改变一定是困难的,是痛苦的。如果一件事没有让你有这种感觉,而是觉得很舒服,那你一定还停留在原来的舒适区,没有发生改变。
至于慢慢变好,这只是一种方法,它本身并无好坏之分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