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现在的年轻人,有一个很大的思想误区:那些
办公室的白领们,总是自以为自己的表现领先于父母。认为父母落伍了……其实,这不过是因为经济结构转型造成的误会而已。
在写字楼的格子间里,吃力地做着PPT的年轻人和当年踩着缝纫机的女工们,其实没有本质区别。同理,当年父母在菜场讨价还价,多一分还是少一分,和现在年轻人在群里争先恐后地抢红包,状态也都差不多。父母当年非要给电视机遥控器套个塑料袋,和现在年轻人非要给手机套个壳差不多。现在每天拿着手机刷朋友圈和微博的人,和当年蹲在墙角嗑瓜子聊天的人,也没什么区别!
i:换一套方法看问题,用类比的方式,世界便有了新的乐趣,新的观点
a1:用类似的方法看古装剧,然后套用到现在的社会中,很多影视语言便有了新的解读
r:你若不能创造价值,就没有存在价值。
i:价值规律就是交换,要有拿得出手的“拿手菜”
a1:通过观察社会结构,分解各个结构需要的技能,一如用岗位要求来套用自己应该具备的技能
r:对世界的本质认知越深刻、越到位的人,往往越容易如鱼得水。第一套秩序是表象,第二套秩序才是本质。维系社会运转的其实是第二套秩序。
第一套秩序,人人都放在嘴上,当然不能说它没用,它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第二套秩序,人人都记在心里。
第一套秩序,人们用它去衡量或推导要发生的事情,而要用第二套秩序去分析事物的联系和必然。
要想看透社会、看透每个人的行为,一定要用第二套秩序,这就是利益分析法。
很多人直奔你而来,他们都有很明确的目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却不曾想过,自己能给别人带来什么。这就不符合利益分析法。
如果双方的利益关系不成立,那么就永远只能建立第一套秩序的关系,那就是一种虚情假意的表面应付。
很多善于谋略的人,都会用利益分析法推导出来一些结论之后,用第一套秩序包装起来。第二套秩序是只可做而不可说的。而第一套秩序和第二套秩序结合起来,才能让人更容易从心理上接受。
第二套秩序,只适合默默使用,不适合标榜出来。有时大众要的未必就是真话,而是一种情绪化的满足,或者说是一种希望。是的,很多人都活在假象里。
要想如鱼得水,上要承天意,下要接民意,中间还得顺世道,一个不符合都不行。天意就是心中有大爱,世道就是看透各种规律和必然,民意就是满足大众的需求。
i:在一个群体里面,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有能力而不贪财、被推崇而不好色、有功而不邀功,他一定会是这个群体里最受尊敬的人。能做到的必是大才
a1:有的人能接受现实你就直接告诉他,有的人不能接受现实你就需要包装一下或者不提真相的事
r:普通人花的钱都是纯消费,而优秀的人的每一笔花费都是投资。
普通人的消费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基本生活所需,吃穿住行。
第二层:证明自己不是穷人。
第三层:挣回面子。
优秀的人的消费也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基本生活所需,吃穿住行。
第二层:各种投资,包括房产、教育(孩子的学习和自己的学习)、旅游和各种社会活动(扩充见识)等。
第三层:精神需求(比如认识自我、寻找知己、帮助别人等)。
当一个人开始把钱花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要么意味着他已经脱离贫穷,要么意味着他已经脱离庸俗。因为他已经懂得生活不是为别人而活。
i:马斯洛需求理论需要一层一层的满足,尽量不要跳跃,跳跃思维不好,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许多上缴“智商税”的时刻,不过不打紧,只要有一两笔对的投资,你就是一个合格的风投
a1:脱离低级趣味的感觉真的很棒,有机会的话要停留在这个层面
r:价值就是一个人的“能力”乘以“资源”。
今后我们在自我介绍时,这样介绍最有效率:
我会做什么?即我的能力是什么。
我有什么?即我有什么资源。
我能做到什么?即我的“能力”乘以“资源”。
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他所处场景的被需要程度。商业的核心正在从“创造稀缺”跃迁到“被需要”。
每个人都应该竭尽所能地到最需要他的场景中去,善于讲课的应该去讲台,善于表演的应该去台前,善于策划的应该在幕后。一个人放对了地方是人才,放错了地方甚至可以成为“废材”
i:
能力×资源=价值
把自己放在合适的位置,很多人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面苦干却没有什么收获,想有收获就要在对的位置,防止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a1:生活是为了本能和欲望
也许你能实现你的理想,但是你得碰上那个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