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成长
商品有真假,学习和成长也有真假?
身边有朋友一年至少看50本书,音频再听50本,自认为收获满满。有次问这个朋友还记得一个月前看过的书?讲的什么内容?有什么启发?
她说:“我还记得那本书的封面,里面有一个导图,内容记不得了。”
你看,一个月前读的书,内容就记不住了,更别说半年前、一年前读的书了。那么,看书学习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只是证明自己看过?
这样的学习方式会让大脑默认,哪怕大部分内容都忘记了,看过的书没必要重读,而是找那些还没看过的书继续和别人比拼读书的“量”。
各位,读书的时间成本很高的。
如果只是看过就完了,请问,这算不算假学习?
再说说自己,三年前加入了一个写作群每周写一篇文章,1095天持续有节奏的重复写作这件事情,你一听可能会说,哥们,三年啊孩子从出生都能打酱油了,你这得收获多大啊?
但真是这样吗?
常常只是为了交作业而写作业,好不容易写一篇还想放松几天,这是成长吗?
显然,这样的行为可能只是在麻痹自己的焦虑,它是假成长。
假成长就是那些你花了大量时间去做,结果还是停留在表象的事情。例如:“看过的知识只是理论,有过的行动只为完成任务,选择持续做轻松的事情,让大脑保持愉快。”
如何破
用“讲”这个动作来帮助打造差异化竞争力。
就拿看书来说,正常人的阅读能力每分钟500-700字左右,超出这个范围大脑没有能力处理,记忆就会出问题。
而用嘴讲一分钟话,信息量可以达到传统阅读的3-5倍,也就是可以传递2000-4000个字的信息量。其关键就在于大脑在讲书的过程中除了会识别、解码,还会过滤、记忆、翻译、提取信息。
“教就是最好的学”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为什么做的却很少?
一方面是因为这事本身有难度,很多人没有让学过的知识形成体系,不知道教什么;另一方面是因为缺少教的平台。
别小瞧教这个动作,它可以帮助人看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这点太重要了。很多人都特别自恋的,总以为自己多么了不起,这也会、那也会。但如果你让他去教,他可能就傻眼了,原来肚子里没存货,知识永远存在电脑硬盘上,而没有长到自己脑子里。
“讲书”是一个特别好的“讲+教”的动作,有三点明显的好处:
一是你不用担心教的内容,书里就有,而且慢慢可以成体系;
二是你不用担心没有平台,视频就是你的平台;
三是可以干掉假学习、假成长。
最重要的是当你需要把书中知识讲出来时,你看书时就会更关注这本书的架构,作者想表达什么?有什么打动你的故事?最有价值的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个观念的?自己该如何实现同义转述?
这种为了讲书而看书的过程和普通的阅读过程相比,更突出了强沉浸式的学习。边学、边讲、边教,不断验证和反馈就形成了一个正循环,知识也就逐步内化了。
读书做不到
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学习或成长的方式,如何才能持续正确的去做?比如写作很好,但写着写着就变成为打卡而打卡。讲书很好,但讲着讲着就坚持不下去了。
这时就需要警惕了,你可能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或者短期目标在行动,一旦奖励不及时或者目标已经完成,那么你就失去了持续做这件事的动力。
而往往长期习惯带来的奖励都是严重滞后的,不可能说你练几次讲书就可以让自己变的特别有逻辑,说话特别有影响力;就像每周只写一次文章写三五年也不可能成为作家。
想象一下你面前桌子上有块冰,房间很冷,你可以看到自己呼出的白气,当前温度是25华氏度。房间开始缓缓变暖,26华氏度,27华氏度,28华氏度。你面前桌子上的冰块纹丝不动。29华氏度,30华氏度,31华氏度。然而,依然什么也没有发生。
温度继续上升到32华氏度(相当于0摄氏度),冰开始融化。
你看温度只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升了1华氏度,冰就融化了。那么从(25-31华氏度)这个过程重要吗?
还有那些石匠凿石头,也许他凿了100次,但石头上没有出现裂缝的迹象。然而,在他凿到第101次时,那块石头裂成了两半。
因此无论是冰在32华氏度开始融化,还是石头凿到101次时裂开了。都得益于之前长期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潜能存储期”。这是任何复利进程的共同特征,最有力的结果总是姗姗来迟。
遗憾的是很多人在最有力的结果到来之前选择了放弃,他们不知道现在令人难受、觉得没进展、失去了意义的过程就是“潜能存储期”。
如何渡过自己的“潜能存储期”,可以试试这些办法:
·身份认同
问问自己现在的行为是你真想要的吗?你为什么要去做?
如果你现在30岁,你希望60岁时是一名健康的人,那么你现在还会纠结不去运动吗?你不仅会运动可能还会有意无意调整自己的饮食和作息。因为你当下的行为方式和你未来那个健康身份是相符的。
相反,有人再喊你去啤酒+撸串,你还会那么爽快就答应吗?
·环境影响
环境影响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断有人或者有可视化的环境提示你。
疫情期间就倡导家人勤洗手,总是不断给孩子强调用洗手液多洗手,她就是不乐意,还很烦,因为总感觉是别人在逼她。
然后在超市我买了八瓶不同形状的洗手液,四个可出水的地方各放两瓶,神奇的是孩子不仅常去洗手而且还主动尝试不同的洗手液。
正是因为这些不同形状的洗手液就在水池的两边,一去洗手就会看见(被提示)而且用起来方便,所以就强化了孩子洗手的主动性。
同样的,每天讲书这个动作有快乐也有痛苦,每次痛苦来时群里其他小伙伴的行为就会影响到我,看到他们一个一个的视频讲书打卡,无形中提示着我可能正在经历“潜能存储期”,于是又有了动力。
·监督反馈
喜剧演员玛格丽特·卓每天都写条笑话或者一首歌典。她和一位朋友相约,展开了“一天作一首歌”的挑战赛,这个活动帮助两人都认真履行各自的监督责任。因为她们是名人如果做不到的话,那么信用瞬间就烟消云散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可以采取一笔不大不小的金额作为监督机制,例如持续30天打卡,一天没打卡之前1000元或2000元的押金就作为惩罚了。让不做这件事的单次惩罚成本变的大一些,甚至令你厌恶那个懒散的自己。
持续不断的重复某个行为,有时会让人很崩溃,因此需要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找到一群共同目标的伙伴,让自己处于不断进化的集体环境中。最后,需要有人给你高质量的反馈,避免陷入自娱自乐。
对于讲书人来说《学讲书,讲好书》训练营就可以满足培养你对讲书这件事的所有需求。从选书,吸收,开口讲,身份认同,潜能存储,监督反馈等方面都能帮助你不断提升讲书能力及差异化的竞争力。
(下面视频里的人都是“讲书人”)
学讲书,讲好书
讲书人
如果你想要一种有意义的人生,学习和成长是一定的。那为什么不挑一个有点儿难度却少有人走的路呢?
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说,读书是最反脆弱的学习方式,讲书又是最好的读书方式。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内化,让知识和自已融为一体。
樊登老师说未来有一个职业叫作“讲书人”,他们不讲评书,不说相声,更不表演胸口碎大石。他们只挑选书籍,内化知识,传播知识,使得人和人之间讨论最多的是有趣有用的知识和美好共通的价值,让各种各样的知识进入千家万户,武装每个人的头脑。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如果你能读懂一本书,还(可以)愿意讲出来,就算是老师了。当你成为一名讲书人时,就是选择了一名帮助别人成长的老师,肩上的担子很重,心中的热情很高,脚下的道路很长。
任重而道远,不亦乐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