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伯家还有个堂弟,今年刚上初三。
大伯家住在市里,从市里到我们县大概一个半小时的车程。那时候我基本每年暑假都要去大伯家小住几天。本来去是为了和堂姐玩,他出生以后,去大伯家就变成了帮忙带带他。
后来我上大学了,暑假大伯会把他送到老家待几天。我和他的接触也基本保持在一年两次。一次是暑假,一次是春节。
我有笔记本,他喜欢玩游戏,在我家玩游戏又没人管,所以他自然就喜欢来我家。
我大二暑假,他在我家站在我后面看我玩植物大战僵尸。每次要输掉的时候,他会趁“僵尸吃掉了你的脑子”那个画面出现之前逃到电脑的后面去。每次我都笑的前仰后合。
我妈对他的印象就一个——听话。
基本大人说啥,都是绝对服从。但是一问成绩,不说话。
问大伯,大伯说——
班里多少人,他就多少名。
每次我妈让她拿个扫把搬个凳子啥的,他立马执行到位。这时我妈就会冲着我说,我就搞不懂了,这么听话的孩子怎么成绩就学不上去。
要是你拉着他跟他说点大道理,也坐那不动听着你说。还时不时地附和你两句,仿佛他比你还理解。
后来我工作了,每年就只能春节见一次面了。但是他还是喜欢来我家。
一来是因为在我家没人问他成绩。我不问,我也不许我爸妈问。
二来是他爸妈希望我能给辅导点功课。上初一那会我确实辅导过,辅导了两天放弃了。小学很多基本的知识都没掌握。之前跟我QQ上聊天老喜欢发语音,我以为是他图省事,后来知道,是他拼音基础太差了,打字困难。不过现在好很多了,基本都发文字,估计也是聊天聊多了练出来的。
所以在我们家,没人问。只玩。我电脑让他随便玩,条件就是玩一个小时就要跟小伙伴出去跑跑,让眼睛休息会。
再后来,我假期越来越短,他也大了,就基本不来我家了。
他给我的印象也是——听话、老实。当然我知道他的听话是为了交换一些别的东西。
今年疫情在家办公,姑姑家的表弟突然在微信群里发了张女生的照片。十三四岁,光线很暗,类似大头照。
我回了个问号。
表弟说,这可能是小堂弟的女朋友。
我又回了问号。这次是三个。
然后表弟发了一大堆聊天记录的截图,都是从他“女朋友”空间里找到了。我和群里的另外一个堂弟看的兴致勃勃。
基本石锤了。
而且不仅石锤,我们还发现,这个女朋友已经是他第二个女朋友,之前已经分手过一次,他甩的人家,然后和现在这个好上了。但是在和现在这个谈的过程中,又和别的女生撩骚,然后被当事人捅到现女友这里……
初中生似乎什么事情都会发到说说里。想想我们那会好像也是。
当晚我就在QQ上找他。先寒暄了几句,然后旁敲侧击地问他的感情生活。
他说,没有,怎么可能。
我说,这个年纪谈恋爱也正常。
他说,现在谈恋爱就是给别人养老婆。
我一时语塞。
然后我又在微信上旁敲侧击的问了下堂姐,发现她也不知道小堂弟谈恋爱的事,那他爸妈知道的可能性更低。
一旁吃瓜的小北这时候来了一句——小堂弟的人设崩了。
我着手做教程时候也想过“人设”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人设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和品牌划等号的。
但是当我真正开始录教程的时候,我发现我压根没有精力去整这些。挑案例、试做案例、录制、剪辑、加字幕……而且由于我出的是以实例为主的长教程,一五一十地把知识点讲全讲明白就已经很困难了,根本没有心力去考虑怎么插科打诨。这也是为啥有些弹幕说“UP主的声音莫得感情”“UP主没有废话”……
100分钟的教程,禁不起插更多的废话。
后来我不小心出了个所谓的“爆款”视频,就是讲述我在上海工作经历的那个。高峰的时候播放量一天都是几千,粉丝一天都是涨几百。但是我发现那些评论和弹幕,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真正理解我表达的点的,其实就那么一两个。
误解的是绝大多数。
包括再后来出的“口罩”视频。也有很多争论。那个算是我意料之中的。有的评论,写的很长,看起来逻辑井然有理有据,其实犯的错误都是最常见的“因果倒置”的错误。然后点赞的人还不少……
这让我想起之前在某篇文章里看到一句话,大意是:这个世界,可怕的不是那种手里拿着凶器满脸杀气的坏人,而是那些满口好话,一脸慈悲,但是最终却在无意中把你领向火坑里的那些人。
扯远了。
我之所以觉得人设和品牌的作用一样,就是认为人设在做的事情也是在改变消费者的认知。改变认知的作用就是提高用户对你产品的信任感,进而产生消费。“喜爱”也是信任的一种。信任永远是产生消费的一个重要前提。既然目的是为了最后产生消费,那么“卖人设”就不是唯一的方式,你还可以选择把产品做好。不用到处嚷嚷自己好,而是把好东西直接给人用上,让人自己去感受。这种方式虽然慢了点,但是只要成了,倒下就没那么容易。
你们不用管破美工是个怎样的人,你们觉得我出的视频看了有收获,你就看,你觉得没收获你就关了。和破美工是个怎样的人没关系。这种方式才是最安全的。
要是你是因为觉得破美工是个怎样的人,而来看他的视频,那一旦破美工干了什么事和你认为的那个“破美工”不一样,那你可能就粉转黑了。
有人说——这不简单,不搞人设呗。
但是不搞人设已然就是一个人设了。
“崇拜”本身就是人的一种心理诉求。人们会下意识地找到那些自己想成为但最终没有成为的人,把对自己的完美幻想投射在对方身上。
我记得我大学的时候误导误撞报了一门课,就是讲怎么做自媒体的。那时候微信公众号刚刚兴起。
老师一直强调,做内容一定要人格化。观点要强硬,立场要明确,这样看热闹的人才会站在你后面。模棱两可的人身后的是没有人的。
你看朋友圈的那些十万加,有几个是在告诉你——这只是我的观点,自己还要多思考。大部分都在说——听我的,咱就是一伙的,跟我一伙,你就是聪明人。
对于那些动不动就在朋友圈分享某类文章的人来说,文章说的对不对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分享出来了,我就和你们不一样,我是聪明人。
我这么一个喜欢和别人讨论观点的人,现在也极少在评论区和别人讨论问题了。之前我觉得讨论一下双方都有收获,现在不这么想了。因为说了,双方也不见得能理解,能理解也不见得就愿意去理解。而且一来二去,还会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看到回复,再跟着一起讨论,那就更麻烦了。最后再对我这个人产生一些新的看法,还要影响我的人设。
说到底,我就是想让他们把注意力放在视频上。其他的东西——
不重要。
这可能是我在群里最喜欢说的三个字,一旦和别人从讨论软件跳转到讨论别的问题上去,或者对方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就会说这三个字。
说到群,我也基本不说话,除了空了会看看有没有广告,有就撤回一下。在我心里,这个群早就不是我的了,而是他们的,我就是帮忙维护一下。
这也是我的荣幸。不信你看看,多少UP主,做了那么多视频,群里也没多少人。我算运气好的了。
其实在B站,我们这些UP主,有的靠才艺,有的靠打造人设,有的靠出什么C4D教程……总之都在不所不用其极的在讨好“粉丝”这个皇帝。都指望着哪天“得宠”也许就翻身了。
是不是我不说,你还以为呼风唤雨的是UP主?
——完——
非纪实文章,请勿对号入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