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是人表达感情或达成心愿的方式,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其方法也耐人寻味。有些人声泪俱下之际,能满口珠玑,出言成“情”,往往感天地而动鬼神。而达到目的后,见好就收,收放自如,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一、面临山穷水尽,哭出柳暗花明――以哭遂愿法
白居易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于中是哭泣的关键,它往往能拨动他人的心弦,触动他人的情怀,所以具有极好的表达效果和特殊的魅力。
三国初期,蜀方刘备手下虽有多名猛将,但缺少真正的谋士。刘备三顾茅庐访得诸葛亮,诸葛亮却婉言谢绝。当事情处于山重水复、进退维谷的境地时,刘备乘势握机,施展“哭”技,“泪沾袍袖,衣襟全湿”,诸葛亮见其情真意切,决意出山。刘备动情一哭开创了柳暗花明的局势,从此如鱼得水纵横天下。在此,正是刘备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切的感怀与伤悲,使他的哭声具有一定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二、点点伤感泪,此中深意蕴----以哭行诈法
赤壁之战后,刘备做了东吴女婿,东吴鲁肃奉命来讨要荆州,刘备闻言“掩面大哭”,孔明在旁尽讲能打动刘备衷肠的话,刘备假戏真做,捶胸顿足,放声痛哭。鲁肃因只观表面不问究里,反而劝刘备不要烦恼。刘备用哭声博得了鲁肃的同情,演出了一场泪流不止的骗局,致使鲁肃上当。
刘备的哭声时而凝泪哭泣,时而泪如雨下,时而悲鸣,时而啜泣,时而痛流,时而嚎啕,极具个人特色。他的眼泪赚得了诸葛亮的尽忠、赵云的尽义、刘璋的蜀川。且不深究他流泪时是真心还是假意,单是他流泪时所用的智慧就足以令他三分天下。可以说,西蜀江山多娇,全凭刘备哭嚎!所以,民间也有“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的说法。
三、细看泪眼痕,谁解心中事——以哭饰非法
用哭泣掩饰自己的过错、失误,达到转移视线,避免责难和惩罚的目的,这是从平民百姓到政治领袖都曾用过的办法,且屡试不爽。曹操兵败赤壁,从华容道脱险后,大难未死的将士们正在庆幸之际,他却痛哭流涕地说:“谋士郭嘉若活着,我就不会有赤壁之战的失败。郭嘉啊郭嘉,我好想你!”在痛哭中,曹操以郭嘉的早死作为触发点和媒介来加以引申发挥,联系到赤壁之战的失败这一相关事物。通过语言的渲染,不仅令众谋士心生惭愧之念,也巧妙地转嫁了自己在赤壁之战中的指挥失误,把责任推给了别人。
四、一波才动万波随,干戈立化为玉帛――以哭和解法
孔明三气周瑜,周瑜死了,他竟到柴桑吊孝,周瑜的部将都想杀掉孔明,孔明一篇泪眼婆娑的祭文读过,剑拔弩张的东吴将领们插剑回鞘,双方冲突消弭于无形。孔明哭读祭文,先以理服人,客观评价周瑜,实事求是讲述在孙、刘联盟中周瑜与孔明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再以情动人,跪祭哭拜,泪水涟涟;读罢祭文,伏地痛哭,泪如涌泉,哀伤不已。高明的哭技使孔明在危急关头,泪如春风,巧解绳结,化敌为友。
五、问君哪得痛如许,为有源头泪水来―――以哭示悔法
“孔明挥泪斩马谡”,在哭泣中,孔明通过回忆刘备生前的嘱托,痛悔自己用人上的失误。通过哭泣,并由此触景生情,感人泪下,削弱了蜀军将士因街亭失败所造成的士气不振的低迷情绪,并间接地达到了重振士气的目的。孔明的“挥泪”丝毫无损他的形象,反而更加赢得了人心。
从上述的方法我们可以看出,高明的哭“技”需要符合以下原则:
1、因人而用。当面对不同性格、经历、地位、年龄与心理状态的对象时,哭必须要针对不同对象的性格、脾气、特点,采取不同的哭泣方式与言辞,做到因人而异,研究对方的心理,摸准他的心脉,然后想方设法在哭泣中吸引他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激发交际对象的心理感应点,以赢得对方的同情和信任,达到成功的交际与沟通。
2、因景而设。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对象的心理状态对哭泣方式有很强的选择性。因此,在交际中要根据对方的心理状态去创设哭泣的交际环境。“哭”法有考究,环境的衬托,气氛的营造,情绪的培养,是大哭还是小哭,是饮泣还是雨打芭蕉,是痛哭还是掩面干嚎,不同的情形下选择不同的方式。定点定向,围绕目标,抓住关键,找好哭泣的切入点和“动情点”。这样才能发出共同接受的信息,产生相同、相近的情绪体验。
3把握分寸。孔子曾言:“过犹不及。”哭泣的火侯不到,难以达到目的,如果过多过滥,则又给人以滑稽、不可靠的感觉。致使“落花有意,而流水无情。”因此,哭泣更须把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该浅则浅,该深则深,一定要哭时,就要哭出感情来。当面临不得不当众流泪的境地时,注意不要过于伤感,不要泣不成声,而是收放有度,好“哭”好“收”, 恰到好处。
(作者:李晋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