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其首,曰归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有兽焉,其状如麢羊而四角,马尾而有距,其名曰䮝,善还,其名自訆。有鸟焉,其状如鹊,白身赤尾六足,其名曰䴅,是善惊,其鸣自詨。
解析:本段落,不考虑“首曰”,“马尾”只见于《吕氏春秋•审时》。故而,借助《审时》来理解本次经。并且,按其他段落中的里数,在《审时》查找各自提示词,结果如下:
六曰凡农之道厚之为宝斩木(A2340)不(B1760)时不折必穗(B600)稼就而不获必遇天菑夫(C3520)稼为之者人也生之(A4110)者地(C620)也养之者天也是以人稼(A3540)之容足耨之容耨据之容手此之谓耕道是以得时之禾长秱长穗大本而茎杀疏穖(B2410)而穗大其粟圆而(A670)薄糠其米多沃而食之强如此者不风先时者茎叶带芒(C3020)以短衡穗钜而芳夺秮米(C120)而不香后时者茎叶带芒而末衡穗阅(B4210)而青零多秕而不满得时之黍芒茎而(A3060)徼下穗芒以长(A1320)(B1320)抟米而薄(A4310)糠舂之易而食之不噮而香如此者不饴先时者大本而华(B1930)茎杀而不遂叶藁(SD190)短穗(C2520)后时者小茎而麻长(A200)短穗而厚糠小米钳而不香得时之稻大本(B3710)而(B800)茎葆长秱疏穖穗如马尾大粒无芒抟米而薄糠舂之易而食之香如此者不益先时者大本而茎(A1420)(B1420)叶格对短秱短穗多秕厚糠薄米多芒后时者(A2020)(C2020)纤茎而不滋厚糠(B2610)多秕庋辟米不得恃定熟卬天而死得时之麻(B3210)必(B300)芒以长疏节而色阳小本而茎坚厚枲以均后熟多荣日夜分复生如此者不蝗得(A2660)时之菽长茎而(B920)短足其荚二七以为族多枝数节竞叶蕃实(B1520)大(C1520)菽则圆小菽则抟以芳称之重食之息以香如此者不虫先时者必长以蔓浮叶疏(A970)节小荚不实后时者短茎疏节(A400)本虚不实得时之麦秱长而颈黑二七以为行(A3910)而服薄䅵而赤色称之重食之致香以息使人肌泽且有力如此者不蚼蛆先时者(A3360)暑雨未至胕动蚼蛆而多疾其次羊以节后时者弱(A470)苗而穗苍狼(B1640)薄色而美芒是故得(B2230)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茎相若称之得时(B3410)者重粟之多量粟相若而舂(C3420)之得时者多米量(B4010)米相若而食之得时者忍饥(C4020)是故得时(A2860)之稼其臭香其(B1120)(C1120)味甘其气章百日食之耳目聪明心意睿智四(A1720)卫变强凶气不入身无苛殃黄帝曰四时之不正也正五谷而已(B2910)矣
二
又东北二百里,曰龙侯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决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䱱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
解析:A200处,“短”,结合下文,而知“龙侯之山”,是说在完成调兵的短时间内,就应着手入楚开战。进而,实现登楚王位。
又东北二百里,曰马成之山。其上多文石,其阴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其鸣自訆。有鸟焉,其状如乌,首白而身青足黄,是名曰鶌鶋,其鸣自詨,食之不饥,可以已寓。
解析:A400处,“本”,结合下文,而知“马成之山”,是说根本取决于两路兵马乘秦伐楚而入楚。这样,去占据楚国旧都郢陈。
又东北七十里,曰咸山。其上有玉,其下多铜。是多松柏,草多茈草。条菅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长泽。其中,多器酸,三岁一成,食之已疠。
解析:A470处,“苗”,结合下文,而知“咸山”,是说韩国灭后三年时间,自己的力量覆盖韩地。也就是临楚界三地犄角之势已成。
又东北二百里,曰天池之山。其上无草木,多文石。有兽焉,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飞,其名曰飞鼠。渑水出焉,潜于其下,其中多黄垩。
解析:A670处,“薄”,结合下文,而知“天池之山”,是说看好了离楚界最近的鄢郢,自己在此坐镇。这样,有阳翟、新郑的保障,宜于入楚而转驻郢陈。
又东三百里,曰阳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铜。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尾,其颈【臤肉】,其状如句瞿,其名曰领胡,其鸣自詨,食之已狂。有鸟焉,其状如雌雉而五采以文,是自为牝牡,名曰象蛇,其鸣自詨。留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有䱤父之鱼,其状如鲋鱼,鱼首而彘身,食之已呕。
解析:A970处,“节”,结合下文,而知“阳山”,是说阳翟、新郑就像脖子上肉瘤,阻碍了秦军通向鄢郢的咽喉,起到节制秦军的作用。这等于三地成为独立系统,具有蛇吞象的能力。南下时,会留有兵马驻防。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贲闻之山。其上多苍玉,其下多黄垩多涅石。
解析:A1320处,“抟”,结合下文,而知“贲闻之山”,是说对外打秦旗号。对内,则不分县郡,俨然一国。
又北百里,曰王屋之山。是多石。㶌水出焉,而西流于泰泽。
解析:A1420处,“叶”,结合下文,而知“王屋之山”,是说有此地后,加强与魏、齐等联络。这样,可稳固地盘。
又东北三百里,曰教山。其上多玉而无石。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是水,冬干而夏流。实惟干河,其中有两山。是山也,广员二百步,其名曰发丸之山,其上有金玉。
解析:A1720处,“卫”,结合下文,而知“教山”,是说调河西太原郡所养兵马来守卫三地。这样,一举两得,宜入楚参与夏季举事。到时候,清干河西太原郡所养兵马,包括驻防部队和野战部队。二者必须保持同步,到时候能协同作战。
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北望少泽,其上多草藷藇,其草多秦椒。其阴多赭,其阳多玉。有鸟焉,其状如蛇而四翼六目三足,名曰酸与,其鸣自詨,见则其邑有恐。
解析:A2020处,“纤”,结合下文,而知“景山”,是说入楚开战境况,湖泊多,道路窄,秦国战车不适宜。围绕四个方面所确立的六项举措,以及占韩三地,皆以此为考虑的基点。
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孟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多金,其下多黄垩多涅石。
解析:A2340处,“不时不折”,结合下文,而知“孟门之山”,是说到时候出手灭秦军不成问题。也就是所考虑的、所准备的,很充分了。
孟门,《吕氏春秋•开春论》言:“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曰鸿水。”
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平山。平水出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美玉。
解析:A2660处,“时之”,结合下文,而知“平山”,是说到时侯诱使秦军率先攻打楚国的平与。也就是说两路兵马在平与展开围歼伐楚的秦军。
又东二百里,曰京山。有美玉,多漆木,多竹。其阳有赤铜,其阴有玄䃤。高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解析:A2860处,“之稼”,结合下文,而知“京山”,是说到时候我率人马进驻郢陈。也就是我适机率人马入楚,投入战场。
又东二百里,曰虫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多青碧。丹水出焉,南流注于河;薄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黄泽。
解析:A3060处,“徼下”,结合下文,而知“虫尾之山”,是说尽量不战而取郢陈。到时候两路兵马入楚,同时派人暗中活动,劝降郢陈守将。
又东三百里,曰彭毗之山。其上无草木多金玉,其下多水。蚤林之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河。肥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床水,其中多肥遗之虵。
解析:A3360处,“暑雨”,结合下文,而知“彭毗之山”,是说一旦夏天举事,魏国、残存的赵国及韩遗人会起来反秦的。这就有利于入楚,落脚于郢陈。
又东百八十里,曰小侯之山。明漳之水出焉,南流注于黄泽。有鸟焉,其状如乌而白文,名曰鸪【習鸟】,食之不灂。
解析:A3540处,“之容”,结合下文,而知“小侯之山”,是说举事若成,四地如诸侯国。打出楚国名号,也就是替代负刍行使王权。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泰头之山。共水出焉,南注于虖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
解析:A3910处,“而服”,结合下文,而知“泰头之山”,是说与负刍共存期间,势头要压过。也就是对楚国朝廷以武力相威慑。
又东北二百里,曰轩辕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竹。有鸟焉,其状如枭而白首,其名曰黄鸟,其鸣自詨,食之不妒。
解析:A4110处,“者”,结合下文,而知“轩辕之山”,是说向负刍宣讲自己在秦所为,足以证明乃王者。也就是让楚国公卿大夫等归服于我。
又北二百里,曰谒戾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婴侯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汜水。
解析:A4310处,“糠舂之”,结合下文,而知“谒戾之山”,是说拟好举事檄文。讲明为何东进南下,及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
东三百里,曰沮洳之山。无草木,有金玉。濝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解析:B300处,“芒”,结合下文,而知“沮洳之山”,是说派人协调魏国。进而,争取助力反秦归楚。
沮洳,《诗•魏•汾沮洳》言:“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又北三百里,曰神囷之山。其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飞虫。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洹;滏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欧水。
解析:B600处,“稼就”,结合下文,而知“神囷之山”,是说阳翟、新郑、鄢郢等三地,准备就绪。到时候伐楚秦军会从安阳方向开过来,自己的野战部队也就随之而来。
欧,《吕氏春秋•不苟论》言:“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治,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解析:B800处,“茎葆”,结合下文,而知“发鸠之山”,是说季春之月,处于临战状态。也就是待入楚开战,灭秦军,占郢陈。这时候,全面戒备,直到夏季举事且自己进驻郢陈。常年来向所占韩地调配人马物资,直到我东进鄢郢而止。
鸠,柘,《吕氏春秋•季春纪》言:“是月也,命野虞无伐桑柘,鸣鸠拂其羽,戴任降于桑”。炎帝,《吕氏春秋•孟夏纪》言:“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又东北百二十里,曰少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铜。清漳之水出焉,东流于浊漳之水。
解析:B920处,“短”,结合下文,而知“少山”,是说临战状态不能持续太长时间。也就是必须近快入楚开战,避免陷于尴尬境地。
又东北二百里,曰锡山。其上多玉,其下有砥。牛首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滏水。
解析:B1120处,“味”,结合下文,而知“锡山”,是说想方设法令秦军伐楚。这样,自己野战部队随之先行进入预定战场。
又北二百里,曰景山。有美玉。景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海泽。
解析:B1320处,“抟”,结合下文,而知“景山”,是说得到好的消息,秦军会按预想伐楚。也就是自己野战部队与驻守部队将按预定时间汇合。
又北百里,曰题首之山。有玉焉,多石无水。
解析:B1420处,“叶”,结合下文,而知“题首之山”,是说入楚一定站住脚,这是首要的。也就是入楚前期将兵马用在预设范围,占地盘并巩固之。
又北百里,曰绣山。其上有玉、青碧。其木多栒,其草多芍药芎䓖。洧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有鳠黽。
解析:B1520处,“大”,结合下文,而知“绣山”,是说继之向外扩展。为此,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尤其对楚国将士,又拉又打。
芍药,洧,《诗•郑风•溱与洧》言:“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又北百二十里,曰松山。阳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河。
解析:B1640处,“薄”,结合下文,而知“松山”,是说到时候大队兵马入楚,一旦反击秦军,自然会拉近楚国将士。也就是亲情难却。
又北百二十里,曰敦与之山。其上无草木有金玉。溹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泰陆之水;泜水出于其阴,而东流注于彭水。槐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泜泽。
解析:B1760处,“时”,结合下文,而知“敦与之山”,是说两路兵马入楚开战之后,为我入楚做了铺垫。也就是我会顺势率人马进占郢陈。
又北百七十里,曰柘山。其阳有金玉,其阴有铁。历聚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洧水。
解析:B1930处,“茎”,结合下文,而知“柘山”,是说季春就做好所有准备。一旦入楚所说的软硬手段,立刻施展开。
又北三百里,曰维龙之山。其上有碧玉,其阳有金,其阴有铁。肥水出焉,而东流注于皋泽,其中多礨石,敞铁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大泽。
解析:B2230处,“时之”,结合下文,而知“维龙之山”,是说到时候入楚开战,会产生巨大感召力。原占韩地要敞开门接纳前来加入反秦的人士。
又北百八十里,曰白马之山。其阳多石玉,其阴多铁多赤铜。木马之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虖沱。
解析:B2410处,“而”,结合下文,而知“白马之山”,是说这先要挑起与楚的边境战端。时间定在秦军征燕回返至虖沱河。
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空桑之水出焉,东流注于虖沱。
解析:B2610处,“多”,结合下文,而知“空桑之山”,是说自己多时等待东进。转过年,终于成行,现等待时机南下。
又北三百里,曰泰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后,其名曰䍶䍶,其鸣自詨。虖沱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溇水。液女之水出于其阳,南流注于沁水。
解析:B2910处,“矣”,结合下文,而知“泰戏之山”,是说一场大戏即将上演。入楚目的所在,占领郢陈,进逼寿春。开战时机选择,秦军追击燕王至沟溇城而回师,到虖沱河。没来得及休整,诱其南下伐楚。
溇,西晋陈寿《三国志•高句丽传》曰:“ 沟溇者, 句丽名城也。”
又北三百里,曰石山。多藏金玉。濩濩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虖沱。鲜于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池。
解析:B3210处,“必”,结合下文,而知“石山”,是说当初藏身于秦军中的野战部队,已坚如磐石。参加了远征燕国,回返而转向楚国。
又北二百里,曰童戎之山。皋涂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溇液水。
解析:B3410处,“者”,结合下文,而知“童戎之山”,是说找某些小事,与楚不断发生边界战端。以这种方法,来诱使藏有野战部队的、远征燕国的秦军,前来伐楚。
又北三百里,曰高是之山。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其木多棕,其草多条。滱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解析:B3710处,“而”,结合下文,而知“高是之山”,是说时机一到,升级边境战端。随即,驻防部队进入临战状态。
又北三百里,曰陆山。多美玉。【姜 阝】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解析:B4010处,“米相若”,结合下文,而知“陆山”,是说派人与齐国沟通。也就是争取齐国加入反秦。
又北二百里,曰沂山。般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解析:B4210处,“而”,结合下文,而知“沂山”,是说齐国加入反秦,非常给力。这也是完全可能的。
沂山,《周礼•夏官》言:“正东曰青州,其山镇曰沂山”。《吕氏春秋•有始览》言:“东方为青州,齐也”。
北百二十里,曰燕山。多婴石。燕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又北山行五百里,水行五百里,至于饶山。是无草木,多瑶碧,其兽多橐驼,其鸟多鶹。历虢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有师鱼,食之杀人。
解析:C120处,“而”,结合下文,而知“燕山”,是说燕国尚存,必加入反秦。C620处,“也”;C1120处,“味甘”。结合下文,而知“至于饶山”,是说会迎来反秦浪潮。而我通过反秦,顺势解决掉楚王负刍。
又北四百里,曰乾山。无草木,其阳有金玉,其阴有铁而无水。有兽焉,其状如牛而三足,其名曰豲,其鸣自詨。”
解析:C1520处,“菽则圆”,结合下文,而知“乾山”,是说圆满收官,一定乾坤。若此,也就达到了占韩三地的原本意图。
又北五百里,曰伦山。伦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有兽焉,其状如麋,其川在尾上,其名曰罴。
解析:C2020处,“纤”,结合下文,而知“伦山”,是说细节决定成败。反秦归楚,细节在于占郢陈。
又北五百里,曰碣石之山。绳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蒲夷之鱼。其上有玉,其下多青碧。又北水行五百里,至于雁门之山,无草木。又北水行四百里,至于泰泽。其中,有山焉,曰帝都之山。广员百里,无草木,有金玉。
解析:C2520处,“后”,结合下文,而知“碣石之山”,是说得悉燕王逃至辽东,随即动手,各就各位。C3020处,“以”,结合下文,而知“至于雁门之山”,是说秦军回师,我的部队准备入楚。C3420处,“之得”,结合下文,而知“至于泰泽”,是说求得占有楚国旧都郢陈。C3520处,“稼”,结合下文,而知“广员”,是说从而建立起根据地。
又北五百里,曰錞于毋逢之山。北望鸡号之山,其风如劦。西望幽都之山,浴水出焉,是有大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见则其邑大旱。
解析:C4020处,“是”,结合下文,而知“錞于毋逢之山”,是说此乃千载难逢的机会。入楚举事,兵临都城,可谓换了人间。
三
凡北次三经之首,自太行山以至于无逢之山,凡四十六山、万二千三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马身而人面者廿神,其祠之皆用一藻茝瘗之。其十四神状皆彘身而载玉,其祠之皆玉不瘗。其十神状皆彘身而八足蛇尾,其祠之皆用一璧瘗之。大凡四十四神皆用稌,糈米祠之,此皆不火食。
解析:其一,一二部分经文,有44个段落,而分46层意思。其中,发鸠之山段,泰戏之山段,各含两层意思。
2350与各段中的里数相差190,此处“短”,为首段提示词。结合下文,而知“太行之山”,是说楚太子我,归途还有最后一公里。也就是野战部队随秦军到来还有一段距离,一旦入楚开战,必会一鸣惊人。
其二,自太行山至沮洳之山等20个段落,主要讲运作跨楚边界的四地。自神囷之山至泰戏之山等14个段落,主要讲入楚开战的设想。自石山至錞于毋(无)逢之山等10个段落,主要讲抓住秦燕战事而反。总之,44个段落,有关投入全部兵力及做战前预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