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网络
文|森吉
在我打开浏览器搜索“人为什么追求经济发展?”“人为什么追求物质?”时,有些人回答时觉得这问题像是在问“人为什么要吃饭”一样。我知道这样的问题是有点太基础。
在我闲下心时,我靠在窗边,白天看着远处高高低低、白花花的商城大厦,在想里面的人在忙碌吗?夜晚时,看着霓虹灯闪烁的黑墙,想着真繁华的城市啊。可是这样的地方我找不到归属感。
本篇文章深度没有多少的,只是一些个人思考和感悟。
(ps:这段时间因为这篇文章:你是我不及的梦——三毛。阅读量超乎我的想象,也让我知道,喜欢三毛的人,很多啊,非常感谢。(*๓´╰╯`๓))
01
忧虑
有时在想自己背井离乡,来到一个陌生又繁华的城市工作是为何?
当我在网络购物平台没有半点犹豫剁手时,当我大包小件拆快递的时候,当我环视满是蟑螂的租房而感叹时,觉得追求物质归根到底的源头是人类进步了,随后追求更好生活状态的本能吧。
从毕业后,我一直在思考自己是选择去当老师还是去创业,一个像是为了精神富足而被迫从事的职业;一个像是单纯追求利益而幻想的空中楼阁。
有人说:人生活在世上一是创造剩余价值,二是消费,三是消遣。前者叫劳动或工作,二叫物质生活,三叫精神生活,缺一不可。追求物质生活是为过的舒心,美好和幸福。
我觉得这样的理解挺到位的,人需要劳逸结合才不会丧失本性,而物质也只不过是“逸”的基础。
最近在看三毛给她的朋友丁松青翻译的《兰屿之歌|清泉故事》。
书中详细记录了作者在台湾的兰屿、清泉两地和当地居民交往如歌的行板一般的生活经历和心灵成长故事。
1969年,23岁的美国人丁松青来到台湾东南海岸的兰屿小岛和清泉村庄生活,充当神父的角色。
书中描写了兰屿和清泉当地原始的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他们的日常生活非常的简朴,但是生活物质非常匮乏,连大米都没得吃。
但是他们的精神生活是饱满的,他们喜爱唱歌跳舞,当然也比较迷信。
书中有一个这样的画面描写:一位当地妇女正在院子里给红薯去皮,有游客路过她家门口,惊奇地叫道,可怜的人竟然吃这样的东西,蹲在一旁的丁神父这时刚好饿了,就请求那位妇女给一根红薯吃,游客看到就说:你这个外国人也吃这样的东西。但丁神父答道:很好吃的。那位妇女听后就咧开嘴笑了。
这样的画面令人很温暖,游客的话语伤了当地人的自尊,但丁神父的举动帮她重拾了自信。
物质不富裕不是去嘲讽一个人的理由,就算物质比他人富裕,但是精神素养低下才更被会他人讥讽。
文后也描写了现代文化影响下的当地年轻人的内心冲突,他们面临着远离家乡务工或是留守贫困家乡的选择。
其实最后还是有许多年轻人被迫去务工了。而且当地人适合去一些偏远的山地工作,于是他们面临三条路:中央山脉的中段、屏东一带的深山和台东以北至知本以南的山区。
这三项选择各有其利与弊。南投山区的工资最高,但路途遥远,气候寒冷。
屏东打工可以享受很丰盛的伙食,可是据说那儿的工头不诚实,会克扣工资。
知本距兰屿最近,交通最方便,可是伙食差,工作量也多。
最后,有许多雅美族的青年选择了第三条路,或许他们只是想离自己的家乡近一些吧。
02
思考
人类是由低级的动物进化来的,从学会使用石器后,人类一直在想着解放双手、解放双脚到解放头脑。春秋开始,诸子百家、三教九流追求的人生境界各不相同。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清静无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儒家:崇尚礼乐仁义,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道育和人的自身修养。
墨家:主张兼相爱,回交相利。意思是视人如己,爱人如己,天下互爱,就可以互利,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这样看来,古人倒是崇尚精神世界更多些。
不过也有一些诗人追逐官场失意后而重视起自己的精神世界。像陶渊明当了仅80多天的官就辞职回家,而后作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优雅诗句。不过在如今这个时代,哪有这样的隐秘生活。
这个世界对人来说太诱惑了,物质是最直接满足欲望的方式吧。
有人说我们追求物质,追求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因为人的欲望是无尽的,它很去难满足,所以结果是永远没有结尾的。
看过《人民的名义》中的贪官赵德汉,冰箱藏钱,2.3亿元赃款堆成一道墙,但是自己过得却非常的简朴,一分钱也不敢花,所以他追求的“物质”是有何意义?反而是锒铛入狱。倒不如生活简朴,精神简朴实在,人的一生清清白白,坦坦荡荡才不负为官一场。
最近有个热议的话题:印尼富二代阿诺德·普特拉(Arnold Putra)的印尼时装设计师设计了一款用100%鳄鱼舌头、100%人类小孩脊椎骨制作手提包。
听到这个新闻,我也是头皮发麻。虽然说,在有些地方人体骨骼交易是合法的,但这也不能说明,拿人类骨骼去制作商品出售,就能合符道德。
人类已经多少次,单纯为了自己的物质私欲,去伤害无辜的生命,夺走它们的毛发、皮肤、骨头来制作产品,然后称之为时尚。
03
物质or精神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顺序其实在如今早已被打乱了,人也不总是循规蹈矩的。有时精神需求超越生理需求,排列在前,这样的顺序可由流浪汉打乱。
深秋的郑州街头,汽车呼哧而过,空气日渐清冷。在路边的一个台阶上,一名流浪汉正在聚精会神地读书。他裹着一个破被子,头顶是一片地中海,坐在编织袋上,两脚上是凉拖鞋,右手拿着书,左手夹着一根烟,看得津津有味。仿佛周围的喧闹与他无关,这一刻,他的世界只有书。
还有些流浪汉特别爱学习,还会多个国家的语言,他坦言自己每天做得最多的事就是学外语,德语、俄语、希腊语他都能简单地说上几句。
他们情愿将时间耗在精神追求上,也没有想方设法满足其物质需求,这又是为何?这又不得而知,大概是物质乃身外之物,精神富足才能忘却一切伤悲。
有时在想物质性与精神性有没有先后?这两者会不会冲突?但其实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就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物质可以升华精神,精神可以在一个层面充当物质,先后顺序也可以不存在,冲突也可以没有。
时代在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的同等重要性,在不断发展自身的同时,不断让自己的生活更加轻松和愉快。
有人提出:当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到了一个特定的时期,人民的认识发展到一定程度,精神享受就会取代物质享受。可人类已经发展了五百万年了,那所谓的communism还需要多久呢?社会更加和谐的局面还有多远呢?
不过在如今的疫情期间,资本主义国家面临人道主义危机,有钱人才有被救助的机会,而穷人只能发发视频控诉。而中国一视同仁救助每一位人民由此稳定了由疫情带来的动乱局面,获得许多国家的赞赏。
所以说只崇尚物质,忽略精神追求也是不可取的。
我也好像找到了自己以后要去的方向,我也不再愿沉迷这纸醉金迷的世界。
明明慢性与快节奏不相容,又何必强行融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