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岁男孩小明,脾气急躁,什么事情都想争个第一,一言不合就高声吵骂甚至提脚向别人踢去;他还爱哭,一有不顺心的事,即使是自己的错也会哭个不停。可即使这样,只要一提起,把这事告诉他妈妈,他就会把眼泪一抹,“老师,我好了,您别告诉她了!”或者祈求“您不会告诉我妈吧?
一、急躁妈妈:过于严厉、只重过程的指责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孩子身上的问题也是家长的问题。
经过多次交谈,我发现原来小明有一个急躁的妈妈。小明妈妈是一位是非常优秀的大学老师,平日里也比较忙碌。她性子爽利,说话直来直去,虽有时爱子心切,言不中听,但依旧是位好妈妈。
犹记得她的那句“你是怎么回事,怎么又和小刚动起手来,是不是又要好好教训一顿啊!”一边说一边把小明从旁边扯到了身前,而小明呢,一见他妈妈,便低下了头,皱起了眉头,不停地嘟囔着:“是他先踢的我,是他先踢的我!”“别人为何只踢你啊,肯定是你的嘴巴又再乱说,我还不知道你啊!”
原来,小明的妈妈教育孩子如此严厉。可惜的是,她的严厉太急躁了!遇事只问结果,不问过程。总是以为孩子一直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样,她闭着眼都能猜出来。可惜孩子是一个变量,是不断变化的,孩子是会变化的,他不是生活在我们的幻想中。而且,指责过严。无论对错,都会以妈妈的胜利而告终。只是这种粗暴的只重过程不求结果、过于严厉的指责方式,让孩子容易着急,急于去解释,急于去证明,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变得更加急躁。在学习和相处中,也害怕对方不相信自己,害怕自己被欺负,所以总是急着去保护自己,用语言和拳脚当武器。
二、急躁妈妈:极力维护不容置疑的家长权威
平日里一提起爸爸,小明便眉飞色舞,一提起妈妈却垂头丧气。还记得他的文章“妈妈就像一个将军一样,统领着家中的大小事务,而我,就是一个被将军保护的小兵,有将军在,万事无忧;只是,将军有点凶,我和爸爸结成了秘密联盟。”
原来,妈妈在家里边总是扮演那个“红脸”。总是在批评、指责。无论孩子是对是错,妈妈总是站在至高者的角度审视家庭,像一个将军一样,指挥着众人,权威不容冒犯。犯者则以高声吵骂或是摔打,务必要让自己占上风,赢得最后的胜利。在这样的环境下,小明耳濡目染,觉得自己也应是上位者将军,其他人应唯他是从,稍有不顺,便万般委屈,想尽办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奈何学校不是家庭,社会更不是家庭,这样的维权方法注定受挫。可越是遇到挫折,心中便越是着急,越是着急,便越是急躁,内心块垒不消,唯有哭泣发泄。可内心又害怕家中真正的上位者将军得知后惩罚自己,所以内心又更加焦灼。如此反复,终是不解。
三、急躁妈妈:缺乏安全感,不够自信
一犯错,一被同学报告老师,小明便偃旗息鼓了,狡辩维权失利后,便愁眉苦脸,内心又懊悔不已。其实,小明之所以这样,还是因为他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的缘故。
就像妈妈一样,若是可以,她也不比当将军,做个温婉女子,宠着爱子。于小明而言,若是有足够宽容的环境,足够包容他的心脏,慢慢地引导他,帮他一起梳理自身的优缺点,使他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世界主宰,以自身的优点显于人前,拥有时去帮助他人,让言辞化为温柔的助人之风,而不是逞讥笑之快。与人交往中,互帮互助,而不是一味占上风,长期以往,朋友一多,性格便会更加开朗,内心的急躁在朋友的帮助下也会慢慢消解。
孩子,是世界上最大的投资。白岩松说,我们应学会做一个称职的爸爸妈妈。他不是最好的,但也不是最坏的。至少,在他们家中,孩子已回家,看见的是爸爸妈妈在书“床”上看书,在运动……他的孩子也爱音乐,可白岩松从来没有强迫他去学习,只不过从小便会在家中放罢了!
网友评论